摘要: 碑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广泛使用了,那时的碑是竖长的石头,立在宗庙门口等等,但这之前是没有刻字的;但在西汉以后就开始刻字了。以下就是本篇文章的详细介绍,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碑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广泛使用了,那时的碑是竖长的石头,立在宗庙门口等等,但这之前是没有刻字的;但在西汉以后就开始刻字了。以下就是本篇文章的详细介绍,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西汉以后,有人开始在碑上书刻文字,简单地记述死者姓名、官职、卒葬年月、埋葬日期等,这样就出现了有字的墓碑,后来,随着丧葬制度的发展,这些刻有文字的墓碑逐渐演变为一种丧葬礼仪,纯粹是为了纪念死者而立,不再具有下棺的实际用途。
根据不同的内容与用途,碑可分为墓碑与功德碑两类。
墓碑:树立在墓前,记述死者生前及死亡的基本情况,供人凭吊,如《袁安碑》《孔谦碑》《孔宙碑》《尹宙碑》《温彦博碑》《孔颖达碑》等。功德碑:一般立在祠堂或神庙门前,主要为了颂扬古今圣贤神灵的功德事迹,有的记述古代圣贤的业绩,如《太公吕望表》,歌颂姜太公;《孔子庙堂碑》是为了孔子祠庙而制。有的赞颂神明的灵异与恩惠,如《祀三公山碑》《城隍庙碑》等。更多是颂扬当代帝王将相及地方关官员的,如《曹全碑》《张猛龙清颂碑》等。
碑一般由碑首、碑身、碑座几个部分组成。碑首是碑的最上端,正中部分是碑额,用来书写碑文标题,碑首有平首、尖首、圆首三种,尖首碑也称“圭首碑”。
碑首上往往有纹饰,汉代常见的有绳纹、晕纹等。绳纹饰模仿麻绳捆东西留下的纹路,如《三老赵宽碑》。
碑额下方刻正文的部分为碑身,正面称碑面或碑阳。反面称碑阴,两侧称碑侧,靠近碑文起始的一侧称右侧,碑文结束一侧称左侧。
碑身下方起承载作用的石基叫碑趺,俗称碑座。主要作用是防止碑石下沉,一般需要一个面积稍大的碑座,汉代碑趺比较简单,通常是一个长方形石板,魏晋以后,碑座通常刻成一个巨龟,乌龟叫赑屃,传说龙生九子之一。
墓志
墓志是一种埋在墓穴中的石刻文字形式,大约产生在汉魏之际,汉代人讲究厚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年(205)下令禁止厚葬,禁止立碑。人们迫于禁令,不敢地上立碑,于是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墓碑做小,埋在地下-这便是早期的墓志。此后,有些墓志开始使用“柩”一词,遗体没有装进棺材之前叫尸,一旦装进棺材就叫柩。
塔铭
塔又称浮屠,是一种佛教建筑,用来供奉舍利、安葬佛教徒。塔铭就是刻在塔身上的货埋藏于塔内的石刻铭文。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