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法入门教程。如何开始书法的欣赏和实践?如何开始书法欣赏,我记得古琴家成公亮先生在去世的前两年,有一场演讲,题目叫《流动的传承》,网上可以看到的。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书法入门教程。如何开始书法的欣赏和实践?如何开始书法欣赏,我记得古琴家成公亮先生在去世的前两年,有一场演讲,题目叫《流动的传承》,网上可以看到的。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那里面开头说道,古琴,近百年才叫古琴,以示与其他琴类的区别,以前就是琴,琴这个字,在古人那里是没有歧义的。
同样是古典艺术,书法也是这样,在过去的千年里,书法这个词也是没有歧义的。只是近代为了区别钢笔字,才在书法前加了两个字,叫毛笔书法或者软笔书法。
我们今天提的这个书法,就是指毛笔字这一块,它的核心是软毫。
为什么是软毫?因为软毫的形变,可以承载人的气息,可以凝聚人的精神。
下面我们再来说欣赏。
古人说,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擅长写字的人,他不一定懂得鉴别;而懂鉴别者呢,也未必能写。
这话对一半,善鉴者不书,或许是有的。但是善书者一定善鉴。譬如生活中,人眼睛看得到,手却够不着,这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事情做得出,却说自己不清楚其中的门道,那就匪夷所思了。
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两句话呢,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是因为关注点不同,鉴定家关心的是真伪问题,而书家呢,关心好坏问题,我能从中取到些什么。
一件书法作品,摆在我们的面前,怎么看呢?好在哪里,又坏在哪里呢?
我想可以简单的从三个方面去考察。
第一是摄其精神。
第二是玩味形质。
第三是兼顾款式及周边。
一、摄其精神
一件字,我们第一眼,书家写的什么内容、什么书体、什么流派都可以先不管,要先能摄其精神,这叫望气。
这是最最紧要的了,如同一个人,你还不了解他,也不知道他干过些什么事情,他的德行才能如何,但是第一眼就是喜欢得不得了,或者讨厌得不得了,这就是一种直接而主观的感受。
但这个主观的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倒不是因为人的眼睛天然不好,而是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在你面前的时候,都是丝毫不加以遮掩的,都是表里如一的。
所以观察一个人,过去人讲究“阴察”,也就是暗暗地观察一下。在他处于一种放松的姿态下,以为没有人或者说在座的都是心腹人等,这时候看他如何做如何说,就比较真实了。
但是作为书法来讲,阴是阴不到的。因为书法作品,就是专门要示人的嘛!
有人说,古人不是有文稿有信札吗,这又不是专门作品,来看他的真性情就可以了。
文稿的话,或许有那么几分道理,但是信札,却是古人作品中最矜意的一种了。因为尺牍信札,它的呈现,不但是要见人,而且对面的人往往还是行家,所谓千里面目,有一种不碰面论剑的味道,怎么可能随意呢?
魏晋人的风度,比如你这一件手札写过来,不好,后面再题几个字,退回给你,大概羞臊面皮,最狠不过如此了吧。明代的文征明,一封尺牍要反复写,写到满意为止。什么叫满意,就是不仅要精彩还要表现出漫不经心。以至于如何排列行次,大小字如何错开,称谓问候如何得体,都是推敲过的。甚至主要内容写完了,附带说一件什么事情,称为“又白”、“再白”,往往小字旁补,有化妆完毕,插花点缀之妙。附白附得好,在整体章法上是要加分的,宋人最擅长。
所以阴察没用的话,就只有阳察。我们说一个人不会看人识人,叫眼头儿不准。但是就有人,因为阅历多、得窍门,他的眼头儿就很准,相人有术。在阳察中,相人有术,是大学问。如果挪到书法上,做到相书有术,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望气。
欣赏一件书法,先要学的就是这个望气术,也就是摄其精神。如何学,很简单,一层白纸,稍微一戳便透了,这个方法叫熏习。
熏习,首先不需要读史读论,这是绝文字。
其次不需要他人对你指点,也不需要对他人进行询问,这是绝语言。
最后不需要多想,琢磨这一笔为什么这么写,那一笔好在哪里等等,不需要,这是绝思虑。
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就是看,经典的法帖,也不想他哪里好,也不想他哪里坏,就是纯粹的看,长则数年,短则三月,熏习有得。
以前古董店招书画的学徒,什么也不用说,老师也不用大眼瞪小眼对着你,告诉你这个为什么是真本,那个为什么是赝品。就一间屋子,四墙挂满名家精品真本,孩子推进去,门一锁,一天天在里面困着,期间差的赝的一眼都不准看,半年出关,眼头儿见准。大概如同兰室呆久了,稍微一点异味就受不了,嗅觉极其敏感。这时候再有赝品过来,孩子未必说的上具体门道,但是他知道,不对路,就是哪里不对劲,别扭。这就是望气有得了。
望气有得,然后可以论形质。
二、玩味形质
纯粹的形质,实际上属于见闻知见。真正的学问家,是不会建议年轻人在这个上面苦用工夫的。所以古人说,文章小道,乃七八乘外事,况兹书写,于道何有。就是说写文章、诗词,跟做学问比起来,一乘乘的马车,七八乘开外了,何况写字这种小事情,又比文章差多了。
但是反过来看,之所以艺术是艺术,还是有特色的艺术,这些具体的形态、风格,又是他必备的,甚至是引以为傲的东西。
什么叫玩味形质?
譬如电影霸王别姬中袁四爷问段小楼,霸王回营走几步?
又譬如孔乙己中,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以前读孔乙己,我与文中的酒客一样,是哄笑的,但现在再来看,有一种殉道者的悲凉感和使命感。
无论是回营走几步,回字几种写法,都对应我们书法中篇幅的样式、字体的形态、点画的技巧,他们同样属于见闻。古典艺术对于美的欣赏,通常是和礼教捆绑在一起的,所以最后的审美都归于规矩与约束。我们中国人讲,一点一画要有来历的,不是瞎划拉的,你说他迂腐也好,落后也好,形质玩味的趣味性,恰恰来源于此。
京剧老生有一出戏,叫捉放曹,传统剧目。京剧谭鑫培谭富英流派、余叔岩流派的看家戏。余叔岩在《宿店》录音中,第二句唱道,陈宫心中乱如麻。麻的尾音,在唱腔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很明显的加强,听起来就是“麻啊”,好像“啊”字单独唱出来了一般。为什么会这样?余叔岩评论集中解释道,因为谭鑫培就这么唱过。这种遵从,说明了师承,也是听众在听的过程中着意在意的、鉴别是不是余派的标志点,这就是形质玩味带来的趣味性。
看一件字,当然是在摄其精神以后,转入到局部的欣赏。观众之中,真正能欣赏的,能道得出一两句痛痒的,这样的人不是很多的。往往一见便开口,噢,这个学颜的,这是学米的,瞎驴吃草,皮相之见。可能就是胖一点,或者说写的轻快一些,细细的看一笔笔的来历,未必和颜和米有什么关系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一个流派有一个流派的特色。现在说的一个一个的特征点,就是这样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比如说悬针垂露,这是小篆的遗风;向右上方发出舒展的波磔,是汉隶的特点;向右下方发出的波磔呢,是魏碑的特点;肩膀处暗过,就是那种介于提按和使转之间的转折,呈现一种细腰或者断开状,是颜体的特点;长枪大戟般的横势,是黄庭坚的特点;蟹爪钩,是米芾的特点等等。蟹爪钩,我印象中这是曹宝麟教授的提法,现在看来大家都接受了,这就是对书学具体的贡献。
一一验看来历和出处,所谓的玩味形质,就是在这种流连中,得到拾取贝壳般的快乐。
这种鉴赏能力如何获取,其实也很简单。只是集腋成裘一样的积累。这比单纯望气要辛苦,而且要细心,粗心大意的人干不了这个。
集腋成裘首先说的是名词条目的积累,比如说文字变迁的概念要有,书法史的轮廓要了解,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各代是什么风貌,有哪些有名的书家,他们分别有哪些有名的作品,要能细数。
有了名词的积累,就要把名词与书法的实物对应上。比如说我知道王羲之有一部兰亭序,它有摹本,有刻本。那么究竟什么是兰亭,光是看见兰亭序的帖子把他叫出名字来是不行的。要从一个字一个字中,一个笔画一个笔画中,看到这个帖子的精妙,切实地记在心里,才叫名词与实物的对应,才算挂上勾了。
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才能够有一个具体的评判,而不是空落落的一句好或者不好。也能够在名头之下,不随人附和地看到这位名家笔下的取法,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即便是他不具备兰亭的面目,你通过他的细节,看出他是真切学兰亭的,这就称得起是法眼了。
已经成名的书家,未必是每一个书体都好,每一件作品都好。因为真正称得起书家本色的,要会用笔,有气象,还要得古人体态。一般学书法,如果从一种书体中得笔,是可以移植到其他书体的。比如吴昌硕写石鼓文,他可以把篆书的笔势也用到行草中去。但是这类移植,往往笔势是在的,但是体态上就随意一些,属于得笔但不得体。所谓得笔不得体,就是我们看他的气象、用笔,很好,但你要说他哪个字哪一笔从哪里来,说不上,委婉说叫纯以意行,不好听说就是自由体,不得古人体态。这一类书家是比较多的,康有为、蒲华他们的行草书都是这样。
另外一类像沈尹默、胡小石,他们的字,不仅气象有、用笔对,而且笔笔说得出窍道,这就是笔体兼得,就不简单了。
我们在这里谈纯粹的欣赏,唯一的缺憾,就是人为地先把实践放在一边了。事实上,眼睛能看到这一步,都要或多或少地进行一些实践了。因为能钻研到这样,用心到这样,不让他动笔,是很难耐的;另一方面,有一些妙处,只有心手能够了解。
最后还有一种妙处,是最高明的行家也无法知晓的了,唯有作者自己还有当时现场的旁观者知晓。比如我们说蟹爪钩,在“田”字的右下角采用了一个蟹爪钩,写的非常精妙,但是最后一个横画,紧接着就把它完全遮掩了,再也看不到了,这就是只有作者能知了。
所以说书法的妙处,岂是能尽传的?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