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人论画时讲用墨有四个要素:一是“活”,落笔爽利,讲究墨色滋润自然;二是“鲜”,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三是“变幻”,虚实结合,变化多样;四是“笔墨一致”,笔墨相互映发,调和一致。以此移证于书法的用墨也应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古人论画时讲用墨有四个要素:一是“活”,落笔爽利,讲究墨色滋润自然;二是“鲜”,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三是“变幻”,虚实结合,变化多样;四是“笔墨一致”,笔墨相互映发,调和一致。以此移证于书法的用墨也应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书法中的“墨法”
墨是显露毛笔运行轨迹和形态的重要因素,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
最主要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浓墨、淡墨、枯墨
浓墨:一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以浓墨为主,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在大多书法家眼里,浓墨最显精神。在书写篆书、隶书、楷书时只有用浓墨才能显其力度和精神。在实际操作中,也最好把控。
淡墨: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浓墨与淡墨的选择完全看个人的喜好与追求。浓墨显沉稳凝重,淡墨显清雅娴静。一般在书写草书和行书时使用淡墨
枯墨:毛笔上的墨汁已经用完,不再蘸墨,继续书写。
写出来的很多笔画之间藕断丝连,这是枯墨其中一种笔法形式,给人以苍茫的的观感。
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如下:
“干”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 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
“焦”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
国画历来以墨为主,色为辅,所以中国画之墨就是色,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还有“五墨”和“六墨”之分,“五色”指一笔画出要有从浓至淡的多种变化。
所谓“五墨”和“六墨”则是说整体的墨色变化,五墨法将墨色分为焦、浓、重、淡、清。这是指墨色由深、厚、干的焦墨向淡、薄、湿的几近清水的过渡,形成不同层次的墨色的变化,一般由浓到淡是画面的主调。焦墨较为少用,仅用在提神醒目和调整画面轻重关系的地方。清墨,主要是参加墨韵和层次,使画面既丰富变化又调和统一,而“六墨”将墨色分为墨、白、浓、淡、干、湿。它既讲了墨的黑白浓淡的过渡变化,又讲了运墨时干到湿的水分控制,也就是说墨色的浓淡和干湿相互作用,才出现了干浓墨和干淡墨,湿浓墨到湿墨的多种变化。
国画产颜料的重要性不及于墨,但对表现层次和画面气氛大有益处。
怎样使墨色有变化
墨色的变化是靠不同的
蘸墨、蘸水和调墨上纸来完成的。
“蘸墨”是以清水笔(笔先蘸清水)或干笔(不蘸水)直接蘸墨。不在任何地方调叫“蘸 ”,如果把蘸墨的笔横卧在纸上,其效果是笔尖墨很重,笔根是清水。
“调墨”是清水笔蘸墨之后,在色碟或其他地方进行反复的调合。调墨的效果基本上是一个颜色,没有深浅变化。关键是怎样“蘸”和“调”。
要用“焦墨”可直接用干笔蘸墨,(或把墨汁放一时期,使水分稍蒸发)即可得到焦墨。要用“浓墨”可用清水笔蘸墨少调,要用稍淡些的墨,可笔尖再蘸重墨,可少调几下,使重墨和淡墨稍渗化,横笔上纸即前重后淡。
竖笔上纸即上重下淡,如要后重前淡的效果,可先蘸重墨调合,笔尖蘸清水然后上纸即前淡后重,随即前后墨逐渐相同,可笔尖再蘸清水即与前同。
如需“空心墨”(如画牡丹花瓣)可先把墨蘸调到适当的深度平涂在色碟上,再用清水笔(可用斗笔,笔肚较大,这可带水较多)滚蘸色碟上已调好的墨,然后上纸,力度要大,即可得”空心墨"。
“双边墨”(笔尖较宽为好,如宽竹杆,也可用扁笔)先蘸水,然后把笔压成扁平状,用两头尖处蘸墨,平着上纸即两头深中间淡。
墨色的变化除以上的蘸与调之外,还有许多用笔的动作,如错动、揉动、捻动、重叠等。同时一笔墨从湿到干,从重到淡也可有很多墨色变化,再由破墨法、积墨法、水冲法。也能出现很多墨色变化,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定能掌握更多的用墨方法。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