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法真正的美,并非形象之美,而是意态之美。古人书法有多方面构成,有字法即结体,有笔法即用笔之法,有墨法关乎浓淡干湿,有章法即整篇效果。一幅字的终篇结构是最初的风格印象,首字和末字亦有呼应和风格的统一,如此可看整体的驾驭能力,是一种专注能力的考量。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书法真正的美,并非形象之美,而是意态之美。古人书法有多方面构成,有字法即结体,有笔法即用笔之法,有墨法关乎浓淡干湿,有章法即整篇效果。一幅字的终篇结构是最初的风格印象,首字和末字亦有呼应和风格的统一,如此可看整体的驾驭能力,是一种专注能力的考量。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而在一个字中,也有章法,即结体,笔画首尾相应,也是一个整体。所以说,一点可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细节是整体中的细节,整体是有细节的整体,不可分裂。如同黑格尔所说“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同样,没有结构的笔画,没有章法的单字,都是没有主体生命力的。
中国人把这种生命力统称为“气”,故而中国艺术最看重“气”,“气”是无处不在而贯通的生命力,且也以细微的形式展现。每一笔的力度变化,每一个起承转合,都是气的变化。气可以看作呼吸,只要你的生命存在,便有呼吸,呼吸便是最显著的生命表征。
因气而生,故而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前提是技艺熟练,字形准确,进而可忘之,这时候自然的状态才产生,自然是一个阀门,有此方能呈现意态。用笔,字形都是如此,故而不可跳出熟练而谈忘记,也不可跳出形的技术而谈意态。
艺术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虽不可理解为一定之规,但也并非放浪形骸之意。这也是艺术自由与艺术散乱之区别。而用墨也是如此,在浓淡枯润、肥瘦老嫩之间,皆有呼应。意态之贯通,即笔画呼应,字与字相呼应,此也为气也。
一气贯通即行草书的直接表达,故而王羲之能为一笔书,即使兰亭序,虽然不是字字相连,而却笔意顾盼呼应,朝向偃仰,如同阴阳起伏,笔笔意不断。你可以说那是很多字,也可以说,从气息贯通层面,只是一气只用而已。
意态不仅仅体现在呼应贯通上,更在同时的法度严谨上。书法如同行文,不可平铺直叙,也不可胡言乱语。贯通的气息,并非仅仅凡夫俗子的气息,更是儒雅之气,高古之气。若才情不济,自信不足,下笔则有凝滞呆板。意态足之书法,如同《小窗幽记》所说:“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笔势图云: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用,十起五伏。智果心成颂曰:统视连行,要在相承起伏。由此可以看出,书法之潇洒并非任性妄为,直需有曲意,如同外静而内动。藏要比用多,故而时刻保持一种余裕。留空间有弹性,故而方能笔笔相承,字字起伏。
又如张怀瓘云:随字转变。谓如兰亭之字,各变体也。与其说随字转变,不如说随笔转变,更不若说随意而变。书写入妙境之时,意识的细微动态都会被记录,此时人的内外接通,书写非乃设计思考,而是感知意识的流动。是某种规律在通过书写者书写。
张彦远云:草书体势,一笔而成,血脉隔行不断。王献之深明其深旨。虽然隔行,却也呼应相连,形虽阻隔,而意却连绵不断。整体成一块,如内家拳以站桩为要,所有动作皆为桩的动态变化,不论如何动作,始终保持六面力量圆撑。
张敬玄云:法成之后,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递相管束,不论多少。这是在说章法的一种视角延伸,是字与字血脉连接的一种方法,即不论多少字都看作一个整体,不同字只是这一个整体的某个笔画而已。
中国文化侧重整体观,并非死板的一块,而是有气韵接通,有呼吸作用的一种生命整体观。不论何种中国艺术,皆是看作一个如人一般的整体,有呼吸血脉,也有情绪气质。故而书法其实是一种理想人格的投射。绝非仅仅一种文字符号的装饰写法。
故而书法是生理的,有血、肉、骨、筋、皮之比喻。是笔画呈现的意态。而书法也是心理的,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所感,无感不成艺。书法也是伦理的,有迎、有让、有搭、有承。书法有做人处事之理,也有人情冷暖之感。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