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王献之志存高远 立志超越父亲

0 2022-03-22 16:46:28

摘要:  王羲之除了为中国书法创造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之外,还为书法大家庭增加了人口。他和夫人郗璿一共生了七个儿子,效率堪比一个藤上七朵花的葫芦娃。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王羲之除了为中国书法创造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之外,还为书法大家庭增加了人口。他和夫人郗璿一共生了七个儿子,效率堪比一个藤上七朵花的葫芦娃。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七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要是搁到计划生育的今天,罚款要交到破产。让人欣慰的,王羲之这七个儿子,哥哥都是书法家。

江湖上以七为单位的组合不少,全真七子、武当七侠,名头都很响亮。不过,他们七个人的功力往往都在一个水平线上。

王家这七个儿子水平就不一样,他们中间有个人的水平比其他兄弟高一大截。在南朝的后半期,这个儿子粉丝量爆棚,名头一度超越了王羲之。

这个人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

1.志存高远

很多古人自小就很有抱负。

比如诸葛亮,年少时候定的小目标是做管仲、乐毅一样的贤才。经过努力做了蜀汉丞相,成为古代公务员的偶像。

王献之小时候也定了一个小目标,就是超越父亲,拿到天下第一。

很多人都觉着这娃定的目标有点高,当时的王羲之天赋高、专注力强,刻苦学书几十年不停歇。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书艺,还创造出了全新的书写流派,尤其是行书,在王羲之笔下渐渐成熟,成为最受欢迎的字体。这样千年不遇的奇才和全才,书法江湖响当当的武林盟主,不是说超越就超越的。

那么,这个目标到底好不好实现呢?其实,还是可以的。

马克思说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我们光看到了王羲之的天才,如果王献之拥有和父亲一样的天赋,再比父亲努力一点,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更何况王献之还拥有一个父亲没有的优势,就是拥有一个书法家的母亲。

拥有这些优势,王献之就可以避免王羲之走过的弯路,踏上通往“超越书圣”的笔直大路。

2.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前几年有一本书很火,叫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本书通过无数实例只说明了一个问题,拥有一个好妈妈的重要性。

王献之就拥有这样一位妈妈。

王羲之的夫人郗璇,当年也去过卫夫人那里学习过,和父亲还是校友。卫夫人的书法课是东晋第一书法课堂,从那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基本都是书法家。

但是为什么大家都没听说过这些人的名字呢?那是因为王羲之太强了,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其它书法家的悲哀。

王羲之夫人的书法技艺如何呢?有一件小事可以一窥究竟。

有一次,王献之对自己的字很满意,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阅后不语,只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

王献之又拿给母亲看,母亲指着王羲之的这一笔说:“唯有一点像羲之。”

能有这个眼力,可见郗璇的书法造诣和王羲之是接近的。

有这样的妈妈,家教是不用请了,也不用大老远送到卫夫人、王夫人、马夫人的那些培训班练字了。父亲忙工作,母亲来指导。

正是有了母亲的基因和指导,王献之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逐渐拉近和父亲的差距。

3.有付出才有回报

好了,口号喊的漂亮不是本事,做事还要看态度。

少年时代的王献之和哥哥们一起练习执笔、临帖这些基本功。有一次,王羲之测试他,在他练字的时候去抽他手中的笔,竟然没抽出来。

王羲之很高兴,跟夫人说:“此子将来会有大名。”

在书法江湖中,握笔就像练武蹲马步,练的是肌肉操控笔的能力,笔握的紧,手才有劲,才能将笔运用自如。

王献之在这方面,是有天赋和干劲的。

自从上一次在母亲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之后,王献之问母亲,他还要练习多久才能写的和父亲一样。

母亲把他领到院中,指着十八口大缸说:“孩子,你父亲练字是很用功的,你把这十八缸水写完,才能跟得上他用功的程度。”

于是王献之收起了自满和轻狂,开始了每日不辍的练习。

很多人对这十八缸水怎么用存有疑惑,这十八缸水不是用来喝的,也不是用来涮笔,而是用来磨墨。

那么问题来了,用完十八缸水真的能写好么?十八缸水对我们现在的人练字有没有指导意义呢?

答案是有的,不信你试试,天天写,写完十八缸水,看看有没有进步。

绝对有进步。

我们这么算一下,假设这个缸有一米高,一缸水用三个月,十八缸水基本上可以用五年。五年时间,每天练七八个小时,算起来有一万个小时的时间。任何事,坚持不懈的做一万个小时,不成功也成专家了。

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再假如,每天折半,练习四个小时,算起来是十年时间。苏东坡说过:“假以十年,何事不成?”

写字简单的说是一门技术,熟能生巧,看的是谁下的功夫深。

十几年后,王献之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4.创新的价值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献之的书法已经和父亲一样好了。

在书法史上,一直存在着二人到底谁厉害的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停歇。

更多的人用“二王”来称呼这对父子。“二王”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两个人的书法地位并列,二是两个王者。

如果王献之不如王羲之,那就不是“二王”了,应该叫“王二”。可是一千多年来,这么多大书法家都认同“二王”的称谓,而非“王二”,显然,王献之在书艺上是不输父亲王羲之的。

不过,在艺术这个江湖中,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成不了大师的。

王献之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写的再像父亲,也不是自己的字。

我也要书写自己的风格。

 

古人评价二人,有很多中肯的结论。明代书法家丰坊评析:“右军用笔内擫、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类似这种评价还有很多,大家基本上达成共识。

大致上说,王羲之的字更内敛含蓄,王献之的字更外向飞扬。

王献之他在父亲书法的基础上,完成对自己书风的超越,把王氏的书风拓展到更宽,更奔放。

二人的风格一个像郭靖和一个像杨过。

王羲之书风如郭靖,大气、内敛、沉稳,兼容并蓄,书艺变化万端却法度严谨。王献之如杨过,狂傲张扬不羁,不拘小节,书风纵横奔放,处处充满新意。

王献之张扬不羁是出了名的,他心情不佳不写,人不对胃口不写。谢安就爱极了王献之的字而求不得,因为王献之不喜欢他。

也因为这样,世人把王献之的字当成宝贝,千金易得,一字难求。

有一次,王献之去一个朋友家拜访,恰逢对方在睡午觉,王献之看到朋友穿的白色长袍漂亮,心情甚佳,于是大笔一挥,成就一幅急就章,写毕飘然而去。待对方醒来,发现无意中获得了墨宝,赶紧珍藏起来。

还有一次,王献之溜达到一个庙中,看到白墙特别适合书写,大笔一挥,写了一个大大的“佛”字。方丈如获至宝,立即把字刻下来,一经宣传,观者无数,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庙瞬间变成一个热闹的地方。

总之,王献之是一个拥有超强人格魅力的艺术家,是当时的全民偶像,官也做到了中书令,甚至连公主也被他迷倒,抢他做了驸马。这一段情事比较有名,有时间我们再详写。

今天,从流行程度上,王羲之是要比王献之流传更广大,但是在南朝的一百多年间,大家更喜欢的则是王献之。都是因为唐太宗尊羲之贬低献之,让王献之的作品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才使王献之的影响力逐渐变小。

 

王献之在东晋这个时代做出了不弱于父亲的成就,也和王羲之、张芝、钟繇一起并称“书中四贤”,登上了汉到南北朝之间的书法巅峰。

二王把中国书法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奠定了书法的主流方向,直接造就了盛唐和两宋的书法趋势,拉开了中国书法最发达和绚烂的两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