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印章出现的时间非常早,但具体早到什么时间,最初又是什么样子已不可考。元代之前似乎也没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虽然宋代已经有了金石学,但当时注重的是收集、考订、注释及艺术价值。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印章出现的时间非常早,但具体早到什么时间,最初又是什么样子已不可考。元代之前似乎也没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虽然宋代已经有了金石学,但当时注重的是收集、考订、注释及艺术价值。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到了元代,关心印章源流的人多了起来。
印,本义是用手按压人的头,跟盖章的动作相似,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
元代吾丘衍认为印章最早出现在汉代,上三代没有印章。而三百年后,明代朱简猜测印章起源于商周,当然只是停留在猜测阶段。
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古董家黄浚在其著作《邺中片羽》中首次著录了安阳殷墟出土的铜玺,证实了前人猜想。不过后来的沙孟海先生,出于学者的谨慎,对这三枚印玺的年代还是提了保留了意见。
印章最开始的用途是身份、信用凭证。早期书画作品加盖印章多为鉴赏之用,如唐代内府收藏的书画珍品多盖有“贞观”的年号印。
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加盖印章始于宋代,元代文人治印兴起,篆刻逐渐成为一门独立艺术,诗书画印也逐渐融合在一起。
按照刻法,印章有朱文、白之分,即阳刻阴刻;按照内容分则五花八门,姓名、字号、斋号、生肖、吉语诗句等等,这里不一一介绍。
书画作品印章用得好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用得不好,可能就毁了一幅作品。清代张之屏《书法真诠》曾举例,明代张瑞图(与董其昌齐名)的作品印章盖的就不好,位置失宜,影响整体效果。
书法作品上首先加盖的印章是姓名印,一般在下款之下。如果空间足够,最好和下款有一字的间隔。
印章并不是越大越好,有时候小的反而更合适。如吴昌硕,用印尺寸都比较小,不会喧宾夺主,精致文雅。
如果加盖完姓名印后,下面还有较大空间,可加盖字号印。古人论述说,用印的顺序应该是姓名印、字号印、道号印,因为人是先有姓名再有字号、道号,切记顺序不要搞乱。
再讲究点,一般上面的印为阴文,下面的印为阳文,取阴上阳下的泰卦之意,阴阳颠是为不吉。
如果作品起首部分较空可加盖起首印,位置在第一二字之间,起首印一般是闲章。
最后说说印泥,印泥一般是红色的,蓝色或黑色是办丧事用的。红色印泥是朱砂、朱膘或银朱(硫化汞)加艾绒加油制作而成,好的印泥,夏天不烂、冬天不硬,颜色稳定持久,价格自然也贵。
盖印的时候,首先蘸印泥,不要使劲往印泥里按,而是要轻轻地往上拔。印章盖到纸上,用手掌在印章四角分别用力下压。盖完之后不要往上拔,容易把纸弄破,可以先提起半边然后全部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