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一切文人艺术, 从来都是把学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 艺术家不仅要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坚实的传统功力, 也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 如果说多读书是书法家必备的修养的话, 那么学习篆书者更应加倍读书。学习大篆必须要懂得中国文字来源, 研究古代的钟鼎金籀;学习小篆必须了解许慎的《说文解字》, 要知篆而通文义。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中国的一切文人艺术, 从来都是把学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 艺术家不仅要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坚实的传统功力, 也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 如果说多读书是书法家必备的修养的话, 那么学习篆书者更应加倍读书。学习大篆必须要懂得中国文字来源, 研究古代的钟鼎金籀;学习小篆必须了解许慎的《说文解字》, 要知篆而通文义。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一、
篆书的定义
篆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篆者,竹之彖(tuàn)也;彖(tuàn)者,豕之汇也;豕(shǐ)者,象之形也。篆书,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即隶书之前的字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zhòu)文,石鼓文等等。小篆,是秦国宰相李斯的书法精品;也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采用的字体。
二、
篆书的由来
篆书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创造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文字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而所谓的篆书其实就是指掾书(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的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没有专门的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
三、
篆书的发展历程
1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混乱的六国文字,推行秦的小篆,因此小篆也被称作秦篆,秦篆以《泰山刻石》与《琅琊台刻石》为典范。
2 ► 到了汉代,隶书以其方折简便的写法取代了篆书而成为通行文字。但篆书仍在许多重要和庄严的场合下应用,并留下了对后世影响极大又极丰富而饶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汉之碑刻以《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嵩山少室石阙铭》为代表。
3 ► 魏晋南北朝至元朝可以说是篆书的衰落时期。通用文字已发展到比隶书实用性更强的楷书与行书。篆书早已不被一般人所熟悉。
4 ► 明代因文字狱盛行,金石学得以昌隆,篆书便产生了复兴的萌芽,产生了李东阳、赵宦光等篆书家。到了清代,金石学高度发展,乾嘉以后掀起了篆书史上的另一个高潮。
四、
篆书的作品介绍
作品《泰山刻石》
作者:李斯
介绍:《泰山刻石》书法严谨敦厚,平稳端宁;字形工整匀称,修长婉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历代书家评价极高。唐张怀瓘赞其“画如铁石,字如飞动”,鲁迅认为“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作品《峄山碑》
作者:李斯
作品介绍:《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为北魏太武帝推毁,今已不存 。
作品《三坟记》
1 ► 作者:李阳冰
2 ► 介绍:《三坟记》是为李曜卿兄弟三人建的,李季卿撰文,李阳冰篆书。唐大历二年(767年 )刻。碑文两面,共23行,行20字。原石久佚,宋代有重刻本,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
五、
篆书的特点
01
篆书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起笔有方笔、圆笔,尖笔,收笔“悬针”较多,笔法相比其他书体相对简单。
02
大篆是古文、籀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它的发展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03
小篆又叫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简化字体。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门径,发展到清代,突破笔画粗细、迟速、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线条变粗,具有形体均匀齐整的特征,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篆书字体是最久远最传统的字体之一,现在用得很少了,但在有些领域却不得不用,是不可或缺的字体之一,传承下来的篆体字很多都文字不全了,能找到的完整的只有那么区区的几款字体。篆书书法字体最主要的分类是大篆、小篆、方篆、角篆书等,至于现代演变的篆书字体基本上不属于篆体字的范畴了,它只是一款现代字体而已,只是跟篆书相似而已,可以作为欣赏用,但肯定不能用在正式场合,或是比较讲究的地方。通过学习你对篆书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