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们都知道,林散之是以草书而出名的,据说,他在75岁时,一幅作品被刊登在报纸上,当时郭沫若、启功等专家看后,非常赞赏,由此,林散之的书法便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他在成名也就在此时,这个作品是他的草书,飘逸、灵动,风格独特,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林散之草书风格。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人们都知道,林散之是以草书而出名的,据说,他在75岁时,一幅作品被刊登在报纸上,当时郭沫若、启功等专家看后,非常赞赏,由此,林散之的书法便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他在成名也就在此时,这个作品是他的草书,飘逸、灵动,风格独特,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林散之草书风格。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但时至今日,还有人认为,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仍然不被一些人所认可,总觉得他的草书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所写,没有像王羲之、赵孟頫等人那样俊美、舒朗的艺术性特征,而是线条杂乱,笔墨散乱,由此也有人谈到了他的书法基础问题,认为林散之的书法基础不牢固,尤其是在年轻时没有奠定好这个基础,所以他的草书也是有问题的。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首先,林散之在很早的时候,就对楷书有着深厚的修为,他的楷书取法于唐人居多,如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也时有魏晋楷书。其次,他对两汉隶书下功最多,可以说这些书法基础是他一生都在坚持临摹和学习的,尤其是在他进入老年以后,仍然坚持临摹,这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第三,林散之的用笔非常讲究,我们看过他的视频,林老在写字时对笔的控制力非常到位,哪怕是坐在那里写字。
有人觉得,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楷书,尤其是唐楷书法,在唐代历代书法家那里,楷书除了是官方提倡的一种书体,也是朝廷进行选拔人才的必考书体。大家都知道,张旭是写狂草的,被誉为“草圣”,但张旭所写的楷书也是一流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楷书就是科举考试的主要题目了。
作为一种基础书体来说,楷书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书法功力的,它要求人们不仅在字形上要端庄,而且在笔法上更为讲究。从文中插图中可以看出,林散之在学习楷书时,是以柳体为骨架的,就临摹作品来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这些作品都是他在年轻时所写的,由此看来,我们能说他没有坚实的书法基础吗?
那么,林散之的草书为什么会成名,而成为当代“草圣”,我想,这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成一体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一直以来,人们对书法的欣赏,都是以“二王”等古人为对标对象,这个没错,但在70年代的时候,人们所见到的都是以古人的居多,对于当代人所创作的作品来说就相对少了一些。而林散之在75岁时所创作的草书作品在自成一体的基础上,还打破了古人草书的一些规矩,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给人眼前一亮。
第二,以笔墨取胜,让草书的图式感非常吸引人。除了字形不说,因为他的字形是个人风格,就以笔墨来看,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可以说是“玩墨”的高手,墨色变化丰富,笔法灵活多样,浓淡相宜,干枯兼取,这样的写法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少见的,而那时人们写字大都是写一笔蘸一笔墨的写法,有谁敢把线的变化用墨的丰富性来表现?
第三,意境深邃,人书俱老。书法除了讲究技法能力外,还有一个就是它的意境表现力。什么是作品的意境?它是作品所要表现出来的综合水平,这其中就包含所写内容、创作者的综合素养、阅历、情怀等各个要素,有些人认为,书法比到最后不是比技法水平,而是比较作品的意境表现力,这是很有道理的。而林散之在70岁以后之所以成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用了一生的时间进行人生修为,与其说,他一生都在临摹学古,还不如说他是在厚积薄发。
对于林散之的书法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留言发表观点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