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隶书在国展上入展比例很小 为什么有些人就能次次入展

0 2022-06-22 15:30:12

摘要:  在全国书法展上,许多隶书创作者以汉隶书风创作的作品纷纷入展或获奖。有些写隶书书法的人都感到很纳闷,按理来说,隶书在国展书法作品中占有的比例很小,为什么有些人就能次次入展?难道是有关系或后门可走?抑或是真的是水平高?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现在的评审机制很严格,入展作品想要走上这个快车道几乎是很难的。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在全国书法展上,许多隶书创作者以汉隶书风创作的作品纷纷入展或获奖。有些写隶书书法的人都感到很纳闷,按理来说,隶书在国展书法作品中占有的比例很小,为什么有些人就能次次入展?难道是有关系或后门可走?抑或是真的是水平高?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现在的评审机制很严格,入展作品想要走上这个快车道几乎是很难的。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本文就一位经常写隶书书法的作者经验,结合作品进行一些分析,看看他入展作品都有哪些特点,并且使用了什么方法赢得了评委的青睐?

有人说,书法想要入展,要“投评委所好”,这句话看似“简单粗暴”,但也说出了其中的真谛。书法展,是对参赛人员水平的检验和是否在“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这八个字上的水平如何,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也就“投了评委所好”了,也就不需要“后门关系”了。

这位作者的隶书作品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多体杂糅,融会贯通。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隶书就是隶书,为什么还要融合其它一些书体的写法?有人甚至认为,当代书法如果让刘炳森参赛,也不一定能入展。这个说法我赞成,为什么?因为刘炳森书法只是表现了漂亮美观的字形,但却缺少了书法中的古意与变化,所以入展是不可能的。

这位作者的书法作品,采用了多体糅合,至少是隶书中的多碑融合的方法,使得书法显现出古拙浑雅的风气。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石门颂》、《张迁碑》、《好大王》等碑帖,但他所展示的并不是一种书风,因上上述汉碑是“一碑一貌”,想要融合在一起,难度是很大的,但这位作者在字形上进行了融合,同时也让不同笔法做到了有机统一,使得作品显得自然生动。

飘逸灵动,质厚朴拙。

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雄浑朴拙,典雅厚重,然而它们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就是缺乏灵动与灵巧,一些人在创作隶书作品时,往往会把这个不足带入到书法作品之中,因而就显得古板肃穆,没有灵动之气。而这位作者在创作中,突出《石门颂》隶中草书的特点,运用灵活的笔法,结合《张迁碑》的厚拙,使得整体书风有了飘逸之气。

它的主要做法就是在某些笔画上,以《石门颂》的笔意,强调和夸张字的开张、舒展,这样一来就有了动感,与《张迁碑》的沉着气息进行了有效地融合,这种做法需要一个人的理解能力与较强的悟性才能做到,是值得书法创作时所借鉴的。

笔墨参入,彰显艺术。

当代人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往往也很注重书法笔墨元素的参与,以此来达到画面感的要求。此作者在创作隶书作品时,并没有在笔墨上墨守成规,按照“老一套”的写法来写字,而是大胆用笔、大胆用墨。其主要方法是:在笔法上强调隶书的中和之气,以中锋书写的方法,突显隶书的雄浑厚重,时有侧锋用笔,强调书法的险峻之气,而墨色上突出浓淡干湿,突显书法的矛盾关系,这样作品就显得自然、生动。

通过对这位作者隶书作品的基本分析,这样的作品是符合“根植传统、鼓励创新”的要求,他利用这种方法,在近年来全国书法展上屡屡入展或获奖,据统计,他每年都有4-5件作品入展,在中书协举办的书法展上,已经连续入展超过2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