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为何珍贵

0 2022-07-12 16:33:22

摘要: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字随书家情绪起伏,是书家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作品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字随书家情绪起伏,是书家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作品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文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写于公元758年,即安史之乱第3年。

“天下行书第二”

《祭侄文稿》是文物界公认的传世墨迹中,颜真卿最为巅峰、最为可靠之作,被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天下行书第二”。

因为《兰亭集序》被书法界鉴定为后世摹写,并非王羲之真迹,所以也有人称颜真卿的这幅作品实属“天下行书第一”。

圈划涂改,何以胜任“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却有30余处涂抹。而涂涂画画的原因,就是作书之时,颜真卿早已被满心的痛苦所淹没,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当时颜真卿守平原(山东陵县),他的堂兄颜杲卿守在第一线的常山(河北正定县西南)。颜杲卿孤城被围,阻挡了叛军南下,也舒缓了大唐整军备战的时间。及后常山城破,颜杲卿父子被俘,不屈殉节,结果同遭杀害,一门三十余口被灭。

两年后颜真卿反攻,常山收复,命人寻访,仅得杲卿一足,侄季明头颅,乃挥泪写下这篇祭文。

开卷先交代时间,“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并叙述自己当时的身份,“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作品首六行的行笔平淡而清婉,缓述写作主题是叔父祭悼往生的侄子季明,“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颜真卿在极度悲恸中,尽力控制自己情感,线条此时平铺直叙,仿佛是感伤的回忆,并储蓄待发的力量,继而述说事件的缘由。

在颜真卿眼中,侄子季明是宗庙中的重器,是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可回到现实,这正处风华正茂的孩子,却怀着未完成的抱负,永远辞别了人世。

“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

”戬谷“一词出自诗经之《小雅·天保》,多有福禄之意,寓意正要效力国家之时,却遇逆贼伺隙,犯上作乱。

颜真卿行文至此处时,仿佛从刚才美好回忆中的沉溺,突然苏醒过来,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眼前现实,悲愤填膺。由“尔父竭诚,常山作郡”开始,往昔的回忆顿时破灭,书法的线条重回沉重,举手间尽是迟缓的节奏,堕入那痛苦压抑之中。

及后,随着颜真卿的情绪进入极度愤慨,行文若如咬牙切齿,“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颜真卿对小人误国痛恨再三,无奈却苦无倾诉的对象,惟有诉诸笔墨。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

全文用墨最重的“父陷子死”,笔法上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厚重而浑朴苍穆,杀笔狠重,戛然而止,可见至此时颜真卿已进入沉重的低徊,深邃的心情只能迸发最强的力度,对现实发出控诉,达至全篇高潮的巅峰。

咬牙切齿的“父陷子死”,悲愤填膺

对颜季明年轻生命遭遇惨死,“天不悔祸”,作者充满了无尽的感伤,“携尔首榇,及兹同还”,如今只剩下以前经常抚摸的侄子首级,“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悲痛之情近乎崩溃。

然而,颜真卿情绪中的最后纠结,却又出现在卷末,化作无限的思念与期许。

在最后一段,笔触飞动起来,墨尽笔枯,苍劲流畅,显露其英风烈气,始于笔端,最后落于字里行间。此时的颜真卿已不再呐喊,他从一直压抑的愤怒中,转而仿佛祷告上苍,若“魂而有知”,则“无嗟久客”,叮嘱侄子的灵魂不要再在外面漂泊太久,结尾“呜呼哀哉”,尤以“呜”一字狂草之一泻千里之势,若如青烟一缕,随魂魄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