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是什么让齐白石最早成名 其实是他的人物画

0 2022-07-19 17:29:20

摘要:  如果有人问,是什么能让齐白石家喻户晓?答案肯定是他画的虾,和他的花鸟鱼虫,精细入微,栩栩如生。如果再问,是什么让齐白石声名远扬?答案是他的山水,上世纪20年底第一次被陈师曾带到日本就被抢购一空,从此齐白石名声远扬海外。如果还问,是什么让齐白石最早成名?答案又不同,其实是他的人物画。

如果有人问,是什么能让齐白石家喻户晓?答案肯定是他画的虾,和他的花鸟鱼虫,精细入微,栩栩如生。如果再问,是什么让齐白石声名远扬?答案是他的山水,上世纪20年底第一次被陈师曾带到日本就被抢购一空,从此齐白石名声远扬海外。如果还问,是什么让齐白石最早成名?答案又不同,其实是他的人物画。

提及齐白石的人物画,第一印象是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几笔线条加几块颜色,一挥而就,没有多余的背景,没有多余的笔墨,却是难得一见生动传神的人物画。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有一个特别形象的描述:就像是一个结结实实的人“咣当”一声戳到纸上。

只不过,在齐白石的绘画体系里,人物画和山水画都算不上是“大系”,不像虾蟹虫草那样受时人和画坛的追捧,甚至人物画在他的润格笔单中逐渐消失,他自己也说四十岁之后较少作人物画。

“在齐白石的整个艺术生涯当中,如果说花鸟更讨巧,那么山水和人物的格调就更高。可能是因为当年流通的不是很好,所以应酬的成分相对少。恐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齐白石的人物和山水存留的‘傲骨’会更多,属于真性情的成分更多,保持了他原初对艺术的认知和本性的追求,卖的不好就留给自己。所以他没必要太讨好。”吴洪亮分析,所以才有他人物画里“人骂我我也骂人”的潇洒自述,也有《寻旧图》表达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从人物画开始的艺术人生

据《白石老人自述》回忆:第一张人物画是8岁时在门上摹拓的雷公像,第一次画现实人物是读村馆时用写字纸画星斗塘常见的一位钓鱼老头。

8岁的阿芝,自从用包东西的薄竹纸摹拓了雷公像之后,“从此我对于画画,感觉到莫大的兴趣”。据吴洪亮介绍,齐白石曾经在给胡佩衡的一幅画中题跋到:“余数岁学画人物,三十岁后学画山水,四十岁后专画花卉虫鸟。”可见,所谓从木匠到巨匠,在成为木匠之前,齐白石就开始画人物画了,所以说,他的艺术人生,其实是从人物画开始的。

这幅《人物稿》是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件齐白石人物画稿之一,是他早年学习人物画,为乡邻们绘制雷公像、门神像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齐白石的早期艺术风格提供重要佐证。年过六十之后,齐白石在画稿上重新题跋,那句著名的“少时粉本老犹存,如此工夫觉笑人”就是来源于此。

后来,跟着师傅做雕花木匠的齐白石,也会为养家糊口顺便乡邻们绘制神像、仕女、宗教人物。作为一个民间画师,那个时候齐白石赚钱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给当地的有钱人画像。他这个时期的人物描绘方法大多来源于晚清人物画坛的影响,尤其是他画的仕女人物题材较多,乡邻们都说他画的仕女很美,开玩笑地称呼他为“齐美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照相技术还没有开始盛行,而相对于辛苦的木工来说,画像这一门手艺赚钱容易太多了,省事儿,赚的还多。于是,雕花木匠就这样扔掉了斧锯钻凿,改了行当了画匠。

衰年变法后 百变“铁拐李”

从湘潭出走与“五出五归”之后,齐白石的视野开始从关注湖南本土艺术风格,转向对八大山人、金农等文人风格的关注,其个人在绘画的创作也开始出现了文人气息。

吴洪亮曾经以北京画院藏画为例在《齐白石人物画初议》中提及,北京画院收藏了一幅1913年《李铁拐像》,已经开始呈现出简约粗率的用笔。

铁拐李是白石老人最喜爱的人物题材之一。对于这位精通药理的八仙之首铁拐李,齐白石总是依照民间传说塑造不同的铁拐李形象:垢面蓬头、手执铁拐,肩串葫芦,亦丐亦仙。但不同姿神配上不同题跋的铁拐李,总能表达不尽相同的寓意。

起早年画铁拐李多持杖站立,齐白石总是夸张强调他“拐”的特征,颇具天真之趣;晚年所画,则多坐姿,有的背着葫芦,有的抱着葫芦,多蓬头垢面,少了几分天真,多出几分世故的苍老,着重刻画的是人物亦丐亦仙的特征。在铁拐李题材的人物画里,齐白石总是题跋几句打油诗,或是对世态的揶揄和嘲讽,或是让人看了会心一笑,有时候则是令人深省,以此喻事喻理。比如在1955年的一幅铁拐李画像里,齐白石题款“抛却葫芦与铁拐,人间谁信是神仙”,意思是如果他不是拄着拐杖,拿着葫芦,谁还知道他是一个神仙呢?说世人多只看外表,而少能追究本质。

直到“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的人物画也随之经历了嬗变,开始呈现出寥寥数笔的写意人物画的风格,尤其是以单人或者三两好友组合的构图,背景消失,用笔流畅,构图更加简约。

北京画院展览部主任,此次展览策展人薛良谈及此时的齐白石人物画时说:“齐白石人物画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早期的工细写实转向简率粗放,常以寥寥数笔便表现人物神情的微妙变化。描写对象也已摆脱了早年‘齐美人’的范畴,开拓出许多新的人物画题材,如齐白石仿效前人将自己与门人雪庵,以及友人冯臼庵并称为‘西城三怪’,所作的《西城三怪图》。”在此之外,民间喜闻乐见的不倒翁、钟进士、李铁拐等常常出现在画面里。

薛良介绍,在齐白石的笔下,这些神仙不再是高高在上、庄重威严的形象,而是样貌丑怪、心地善良,他们或是风趣幽默、或是辛辣讽刺,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气息和浓浓的人文关怀。

人到暮年之后,齐白石更喜欢在人物画里倾注自己的情感,其晚年的作品无论在用笔还是题跋上都反映了其个人内心。

倾注笔端的“内心戏”

齐白石自称“余自四十以后不喜画人物”,但不喜欢画并不是不画,从现存的齐白石人物画中就能看出,他对某些题材的人物画多次描绘。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他晚年画的《老当益壮》系列。这算得上是老人晚年非常喜欢画的题材,仅北京画院就收藏六幅,画中老人手持拐杖,挺直腰板,一副“英雄”样,轻松又自信,充满活力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