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书法的这些行为 是自毁根基

0 2022-07-27 17:15:11

摘要:  书法艺术,境界很重要,修为更是一个书法家能否名垂千古的底蕴。超越常人的文化阅历,笔耕不缀的执着精神,精益求精的创作意识,不为名利围猎的自我清雅……,都是书法艺术家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是,有些人为什么书法没有进步,或者难以到达那种德艺双馨的境界,是不是存在如下“不足”。

书法艺术,境界很重要,修为更是一个书法家能否名垂千古的底蕴。超越常人的文化阅历,笔耕不缀的执着精神,精益求精的创作意识,不为名利围猎的自我清雅……,都是书法艺术家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是,有些人为什么书法没有进步,或者难以到达那种德艺双馨的境界,是不是存在如下“不足”。

书法交流

第一、见识浅薄,心胸狭隘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论是练习书法,还是创作书法作品,首先是一种文化熏陶,一种自我调节情趣的生活雅兴。这种书法情趣,能让人在烦恼中稳定情绪,在寂寞中找到乐趣,在修身养性中找到知音。而我们有的人学书法,见识浅薄,上不知秦汉隶篆书,下不知隋唐真行草,对书法的“源”,扑朔离迷。还有些人体现出学书法狭隘的一面,一生只认欧体,只写欧体,没有系统学习其他书体,行为短见,心胸狭隘。平时临帖不多,来来去去就那几笔,不追求书法的境界,不给自己添砖加瓦。稍有成就,便到处卖弄“风骚”。

第二、只懂书法,不懂文化

书法,通俗一点说就是写字,高雅一点讲是润墨。自古以来,我国民众认为,能拿起笔来挥毫泼墨的人,大多数是文化人,他们不同于躬耕乡野的农夫,深山砍柴的樵夫,市井吆喝叫卖的商贩。写字就要识字,识字就要学文化知识,这似乎是一个不成文“规矩”。古往今来,凡是功成名就的书法家,哪一个不是才高五斗,学富五车?!其文学功底与丰富的生活和社会阅历,都体现在文章和书法作品中,比如王羲之、欧阳询、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等等。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和寄托,如果一个从事书法艺术的书法人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不懂得用书法去写出文学作品的高雅,或者书法写得虽好,却不能创作出自己的诗词歌赋,那只能算一个写字的书匠。

第三、急功近利、品味低劣

书法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种高雅情趣,没有一定的修为,难以悟出书法艺术的韵味。但是,当你真正融入书法艺术的殿堂,才能领会书法精妙的内涵。可是,不少人学习书法,不是追求高雅的艺术情操,不是为了学习文化而练笔。而是急功近利、为满足自己虚荣心,想通过书法艺术的社交活动,攀高枝,溜须拍马,结交社会名流,最终就想混迹书法圈子。搞书法,耐不住寂寞的人,是不适合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

第四、固步自封、毫无创意

我曾经在不同场合听到过一种内容类似的说法,说书法必须师法古人,不能独创,把碑帖练熟,悟透,才算入门。这种固步自封,毫无创意的书法成才途径,只能让人画地为牢,持有此观点的人大都因此停滞不前。要想有进步,除了诸体皆能,还应加强读帖临摹训练,读帖就是加强对碑帖的理解、参悟,弄懂笔画、结体、笔锋的真谛,悟出其门道,结合自己的书法审美观写出一手带有个性的书法字体来,这才是一种书法缘分。

第五、临帖形似、还要神似

当今市面上的书法碑帖,是我们的书法前辈们经过长期历练,才形成自己的书法作品。他们毕其一生精血最后留下的那些碑刻,或墨迹,弥足珍贵!我们拿到的印刷碑帖,是经后人拓印,集结成册的复制品,专供后人临摹。我们临摹时一定要忠实原帖,取其精华。而又有的人,临摹还没到形似,就开始追求神似,抛开碑帖,自己凭着感觉书写,最后往往会离经背道,越走越远。

第六、不爱交流、闭门造车

书法艺术不是孤立的文化镜像,它需要多元化融合。所以,学书法,专研书法,需要多交流。而有些人终日苦练书法,闭门不出,也不喜欢很书法道上朋友交流,生怕别人挑刺,挫伤自己学习书法的积极性。而真正的书法艺术,需要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在交流借鉴中求进步。

第七、见异思迁、缺乏毅力

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反复练习。一个成熟的书法家,只要拿起笔就知道如何写,从书法字体大小布局,到落款题名盖印,从拿起笔那一刻已经在心里打好腹稿。我们有些人,见别人行书写得好,又开始学行书,见被人写篆书轻松,又想学篆书,思想在见异思迁中摇摆,这种观念,会让一个人缺乏毅力,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好一门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