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与孩子分享名画故事: 一位大师人们都叫他小染匠 ——丁托列托《最后的晚餐》 夏志华 丁托列托《最后的晚餐》 一天,威尼斯的一家染坊里,一个小
与孩子分享名画故事:
一位大师人们都叫他小染匠
——丁托列托《最后的晚餐》
夏志华
丁托列托《最后的晚餐》
一天,威尼斯的一家染坊里,一个小孩左手端着调色盘,右手拿着大刷子,装得像个绘画大师一样,在墙上胡涂乱抹。染坊多得是颜料,不一会,一面墙就面目全非了。
“多洁白的墙啊,你把它画得脏兮兮的了!” 一个声音从小孩背后响起。
“不!不!不!”另一个声音从背后的背后响起。“雅科布·罗布斯蒂,依我看,你画得不错。”
爱在墙上涂鸦的小孩叫雅科布·罗布斯蒂,人们习惯叫他丁托列托。发出赞赏声的是他的父亲,是一位染匠,也是这家染坊的主人。
父亲说:“是啊,家里的墙太有限了,真经不起你画啊!如果你真愿意一直画下去,我可以把你送到一个永远可以画的地方去,如何?”
“那再好不过了。”小孩兴高采烈。
大约十多天后,提香把这个小孩送回了染坊。
染坊主问:“尊敬的大师,您……这是?”
提香说:“您已经看到了,我把您的儿子还给您了。”
染坊主说:“大师,我们可是举行过拜师仪式的,我儿子已经拜您为师了!”
提香说:“谢谢您的提醒,您说的确实没错。不过,就在今天我把您的儿子送回来了!”
染坊主说:“令人敬仰的大师,怎么着您也得说说退回来的理由吧!”
提香是油画之父,居威尼斯画派三杰之首,不仅画画权威,连打个喷嚏也权威,哪能容人质疑,哪里有功夫为一个小屁孩跟一个染匠解释那么多。
提香退回这个学生留下了历史悬案和纷云谜团。等小孩子从雅科布·罗布斯蒂变成丁托列托,等他的画也挂进威尼斯的大小教堂,有关提香辞退学生的传说越来越多。有的说是提香嫉妒这个小孩的绘画天才;也有一种说法是提香认为这小孩不用从学徒做起,只要他克服了自己,他可以自己成为一个画家;还有人说这小孩从小就在墙上胡涂乱抹,无规无矩,自由惯了,桀骜不驯,根本不听老师的教导,更不遵循艺术规律,被提香赶回了家。
丁托列托1518年9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原名叫雅科布·罗布斯蒂。身为染匠的父亲送他到艺术大师提香的画室学画,自从被提香送回家后,他就开始自己学习绘画,一生都以自学为主。
天下父亲,儿子就是信仰。这位父亲没有被提香大师的举动打倒,他给儿子开辟了一间画室。丁托列托在画室的墙上亮出了口号,“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 di lcolorito di Tiziano”,发誓要学会提香的色彩、神韵,和米开朗基罗的造型与设计。只有染匠父亲明白,誓言中暗藏超越老师提香的绘画,䠀平大师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的雄心壮志。丁托列托的“超越”“䠀平”不是嘴上喊喊发泄一下心中义愤就完了,他有具体的努力方法。
丁托列托手脑都很勤快,会思考会实践会创造,他把提香的色彩与米开朗基罗的素描结合起来,创造了别开生面的新艺术。威尼斯人玩笑似的说,有一点能证明丁托列托将两位大师的长处结合得很成功,因为在他的素描中丝毫没有米开朗基罗的印记,在他的色彩上也根本看不出提香的踪影。
1560年,丁托列托突然摆开PK的架势,他向达·芬奇发起了挑战。
消息一出,威尼斯惊呆了,达·芬奇?这可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发明家、数学家、建筑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思想家,集“十家”于一身,你丁托列托只上了十多天学,自己名下一家不家,拿什么来挑战!
挑战达·芬奇就是挑战达·芬奇的画《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描绘的是一个著名饭局,世界上这样的饭局很多,中国就是这类饭局的创始者。在中国,公元前515年有“阖闾宴”,公元前474有“夏屋宴”,公元前279年有“渑池会盟”,公元前206年有“鸿门宴”,三国时有“群英会宴”,公元199年有“煮酒论英雄”,公元316年有“新亭会”,公元961年有“杯酒释兵权”。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如雷贯耳,中国人都知道画中描绘的饭局来自圣经故事,发生在揶路撒冷,参加的人有耶稣和十二门徒。中国人一谈起这幅画总是津津乐道,一副耳熟能详很文化的样子,张嘴就说很了解这幅画。要是真有人敢夸这样的海口,那就真得要问一问了,《最后的晚餐》中十三个人吃的什么?菜单是谁订的?如果连这顿晚餐吃的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说了解这幅画呢!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稣等人吃的是烧全羊,这只羔羊不满一周岁,是极品童子羊。头牌菜之外晚餐中还有烤鳗鱼、无酵面包、豆子、蘑菇、石榴、苦菜。烤羊肉的佐味浇汁选用的是橙汁,十三人喝的是红葡萄酒。全能的耶和华早就预见会有这么一个饭局,在吃这顿晚餐的人还没有出生就预订好了这份菜单。
最后的晚餐这件事发生在公元二十五或者二十六年,比中国的鸿门宴晚了两百多年,但它属于“鸿门宴系列”。
达·芬奇从1494年到1498年,花了五年时间创作了让他名震寰宇的《最后的晚餐》,这是一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世人皆知人人皆称道的著名经典,在艺术史上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仿佛它的宿命就是“永远的经典”。后来有不少画家画过同样题材的画,但都惨遭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淹没。别的画家同题画画得越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经典地位就越高。
为了挑战达·芬奇,丁托列托早就开始准备了。1560年他画了一幅《最后的晚餐》,觉得摧毁力不够,1566年又画了一幅。丁托列托仍然觉得搬不倒达·芬奇,1570年一年他就画了两幅。不过这两幅画仍然不能完成他的摧毁目的,1581年他又画了一幅。最后,丁托列托挑出1592年到1594年用了三个时间完成的《最后的晚餐》(现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圣乔治马乔雷教堂),公然亮相,与达·芬奇展开PK。
为了有单挑直取效果,丁托列托连画名都不带改,直接把自己的画叫做《最后的晚餐》,从构图、人物、表达技术、艺术风格、思想内涵等等方面,逐一挑战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将画面展现在饭厅一端的整面墙壁上,构图采取了水平线方式,借助厅堂的实际光线布局透视效果,从构图、用光到着色,达·芬奇把画与饭厅建筑结构融合得完美无缺,让看到《最后的晚餐》的人身临其境,有沐浴感受洗感。借助环境展现作品特色第一人应该不是搞《印象刘三姐》的张艺谋,而是一千多年前的达·芬奇。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集中描绘了一个神圣场景,在画面上以不同的形、光、线、色凸托人物,每个人物的惊恐、怀疑、愤怒、掩饰等等表情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动作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并且以动作和神情巧妙地呈现各个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就这一招,尤其暴露出那个犹大不太适合做地下工作,更不适宜当叛徒。
《最后的晚餐》来自圣经,达·芬奇严谨地遵守这一点,丁托列托可就不同了。丁托列托挑战时敢采用同名画,可见他胸怀多高,胆量多大,底气多足。丁托列托奇招频出,他的《最后的晚餐》抛弃水平线构图,采用对角线式的构图形式,故意在画中不设绝对界线地将画面分为两大部分,大胆地在神迹右边添画了一个世俗区,将日常生活和神奇事迹紧密联系在画面上。
丁托列托在画的左边展示耶稣以及十二门徒,画面上方天使从天而降,好像预感到要发生大事情了,天使们纷纷过来围观。画面动感十足,气氛更是紧张,就这么几笔,就搅得画面一片寒彻。
一个饭局,再神秘再隐喻哪能只有吃饭人而没有服务员呢!丁托列托在画面右边描绘了一次宴会所必备的人物以及日常状况。仆人向进餐者递上盘子端上食物,侍女密度合理地立在进餐者身边,配餐者在食物台边忙个不停,完全是一幅日常景象,完全没有阴谋、叛教、卖主、牺牲、世纪危机的征兆,全然淡化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人们早就习惯了的阴谋、肃穆、伟大与神圣。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强调刻画耶稣的沉静、安详,一幅心中有数,大有命该如此,从不逃避命运的样子。十二门徒呈一字形排开分坐耶稣两边,各自的不同姿态、表情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丁托列托在表达技法上展示了强有力的挑战。在他的《最后的晚餐》中针锋相对,奇招并出。画面上出奇的布局,突破传统的用色,让他的《最后的晚餐》有一种一般画里难以表现的律动、情绪和隐喻。最明显的是他在画中把神圣和俗世揉合在一起,展示的是神圣的宗教事件,表达的则是象征意义。丁托列托开创了宗教画的新画风。
丁托列托不论是创作宗教画,还是描绘世俗生活,甚至画美女或者肖象,他有时会显得十分躁动、真实,原因是他既不拒绝身心中的天使,也不害怕心灵中有魔鬼。就在他画《最后的晚餐》时,丁托列托身边好像老是有一个撒旦在捣乱一样,但丁托列托并不拒绝魔鬼捣乱,好像还有点放纵似的,使他的情绪起起伏伏,一会儿神圣,一会儿世俗;一会儿肃穆,一会儿嘻哈。交织在画中的宗教象征意义和世俗生向方向,此时它占有上风,彼时它处于劣势,隐含着一种要把古典和优雅打倒的玩世不恭,可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紧要关头,他又坚定不移地赶走撒旦,瞬间放弃一系列冲动,以致他的《最后的晚餐》中似乎有一种压抑的气息,实则是窒息的空间中弥漫着莫名的奇幻。放眼一瞅,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中满是抛弃、割舍、尝试、创新、返回、归真,种种因素致使画面上总是有那么一股动荡的力量在升腾,也不排除这股力量在扫荡。
丁托列托除了在画中增设一个世俗区,同时还采用舞台方式布置了两个光源,一盏吊灯高悬在众人的左上方,从后侧照亮大厅,另一束含义更为复杂的超自然光芒——圣光从耶稣的头顶射出。两大光源的一定的PK性质,各自展示不同的陈述。
不能只注意圣光的意义,小瞧画中的吊灯光源会犯严重错误。吊灯从后面照亮大厅,意味世俗生活也有自己的光芒,世俗生活可以照亮俗世生活,世俗生活也是冲破黑暗的巨大力量。神圣区与和现实区、圣光与自然光,丁托列托强调二者对生活有着同量的意义。采用“双区”与“双光源”,丁托列托展示了日常生活和神迹神力的紧密关系。可丁托列托把吊灯画得这么高,照亮的面积画得那么大,完全是在肯定生活之光。丁托列托的画深深楔入中世纪的现实之中,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神圣的力量,他似乎是想让人多注意生活环境,多产生一些思考。难怪有一个讲阶级斗争的地方曾经蹦出一句吓人的话——知识越多越反动,这艺术家批判起来不动声色不着痕迹。
悟过味来的人得出结论,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不像达·芬奇的画那样,仅用一种肃穆感将所有神圣局限于画面之内,他的画十分开放,引导方向也极其明确有力。
观察挑战的人们没有忽略如下一点,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最别出心裁的是将一顿晚餐设置成纵向透视,餐厅里人物的动作呈现出聚合、繁忙状态,有力地丰富了此画的叙事性。一旦叙事性增加,意涵必将丰富而且令人容易跑题。可是,丁托列托不加任何约束,你愿意跑题就跑题,你愿意跑到哪里你就可以跑到哪里。
除了天才,一般人很难走出经典,除了天才,很少有人不把经典当标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久负盛名,公认为是空前绝后之作,任何人看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都不会有任何质疑,更不会生出什么挑剔,只会赋予更多的伟大,只会为它的伟大积攒更多的伟大。而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显然表达了中世纪人们所需要的思考,但达·芬奇是占领艺术史的擂主,丁托列托是后来者是挑战者,他的画虽然有达·芬奇的画所没有的创新,但是他的《最后的晚餐》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大名气。
这次挑战丁托列托算是失败了,给人留下的只有这么一句感叹,哦,他敢于穿越时空挑战大师!不知是惋惜他的勇气,还是说他不知天高地厚。结局是人们还是只认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要是一次失意就止步,那他就不是丁托列托了。不久,丁托列托发起第二次挑战。其实这次挑战从1588年就开始了,锋芒直指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的米开朗基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