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狂人之丘》展览现场“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一季“手艺再兴”以双展并行形式于11月5日至2023年2月5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同步举办。本季两组获选方
《狂人之丘》展览现场
“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一季“手艺再兴”以双展并行形式于11月5日至2023年2月5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同步举办。本季两组获选方案分别是冯立星、吴有策划的《狂人之丘》,以及左靖、王彦之策划的《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它们以不同的切入点,邀请公众共同讨论中国手艺在当下的境遇与再兴的可能。
这两组“新文化制作人”立足中国土壤,通过各自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以独特方式尝试弥合“手作”和“Making”,及其人文语境在数字消费时代的缺失,并将之“再兴”于亲近而具有启发性的文化与生活体验中;他们还试图克服“手艺”在生产方式与消费伦理转型中的结构性阵痛,重建“手”与“艺”、“手艺”与个体精神、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手艺作为一种认知的能力
《狂人之丘》回到东西方哲学的源头,强调手艺作为一种认知和“看见”的能力。冯立星、吴有以展览记录下11位艺术家“日常劳作”的过程,观察他们如何用“手艺”将身体与物质世界连接,最终却呈现出一种高强度的、反效率的、质朴的“疯狂”。
这种“疯狂”之于艺术家袁旃,是经由色和线的不断交错在画面中构筑起的云、石、水于动态与静态之间的相竞相生;于倪有鱼则是以“反photoshop”的方式将多年间收集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张老照片一一分类、剪切、重组,拼贴出虚构的《逍遥游》图景——在这里摄影不再是摄影,而是时间和空间的片段;而对于付小桐来说,“疯狂”是无数次针刺破宣纸的低吟,直到针孔缓缓联结成山脉和惊涛骇浪;邵译农的“疯狂”则是一种十年如一日的修行,他用油漆让一棵沉睡水底千年的阴沉木继续“生长”:上漆、打磨、披麻、挂灰、再上漆……时间、木头、油漆、双手及劳动合为一体,赋予朽木以新的年轮。
摸索手艺背后的造物观念
《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则在文明的更迭导致手艺终究失落的今天,主张拨开“手艺”形式上的面纱,将其重置于一整套友好、克制的生产体系中进行探讨,在尝试拾回人与自然联结共情的方法的同时,摸索手艺背后的造物观念及精神遗产在当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展览从左靖、王彦之两位“制作人”自身的经验出发,首先回溯其过去十年围绕“乡村·百工”展开的民艺复兴实践,并展示了小河与钟永丰如何以大陆乡建和工艺复兴为主题创作了专辑《回乡记》;鬼叔中如何以影像田野的方式介入家乡手艺“玉扣纸”和“木活字”的命运;刘庆元如何结合审美、教育和功能性,木刻于城乡之间。夏木织物和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则作为复兴具体手艺展开的务实实践,以一种综合的“社会设计”思维,为手艺再兴提供参考方案;愈园计划以和“手”相关的劳动和艺术实践为线索,意图重塑人与社群、人与生态之间的精神联结。
与此同时,展览委托建筑师罗宇杰担任展陈设计,通过以“纸”营展,展示自然建造在展览以及当代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方法。
手艺之家“趁热打铁”
电影导演、视觉艺术家杨圆圆在过去半年间跟随获选两组“新文化制作人”的脚步,深入手艺现场拍摄《手艺再兴》同名纪录片,在展厅内同步放映。观众随着镜头潜入艺术家工作室,在“狂人之丘”中以微距观察“时间”如何在反复的涂抹、穿透与拼贴中消失,又是如何从“手”与作品的精神共生中重新以“艺”显形;他们也会走进安徽碧山乡民们的聚落与作坊,从红纸包作坊到竹编作坊,从昔日的村民供销社到今日的碧山工销社,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抢救性寻访乡土与传统手艺的现代之路。
与展览同期,特别策划的平行项目“手艺之家”以《趁热打铁 BANG!》为第一章主题,聚焦被认为是手艺发展基石的“铁艺”,在三楼临江平台呈现当下中国“新铁艺人”的丰富面貌。该项目以佚建筑设计的临时展亭“电厂配置器”为载体,将在未来两年内,以多个篇章铺陈当下不同门类的中国手工艺及其相关调研和文献。作为人类社会使用最为普遍的金属,“铁”在当下有怎样的设计面貌?展览通过呈现颇具代表性的“新铁艺人”案例来剖析“铁艺”现状。
“新文化制作人”是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于2021年共同发起的两年计划。该项目旨在为具有文化视野的探索者、创作者、实践者、坚守者,提供全方位的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共同勾勒中国设计的未来面相,共同挖掘中国建筑的文化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