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闳约深美 师道传薪

0 2023-06-18 09:24:33

摘要:  于希宁是山东艺术学院的创建者,是山东高等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49年应田佩之校长邀请,他从山东大学农学院(当时在青岛办学)调到山东师范大学创建艺术系,担任山师第一任艺术系主任

于希宁是山东艺术学院的创建者,是山东高等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49年应田佩之校长邀请,他从山东大学农学院(当时在青岛办学)调到山东师范大学创建艺术系,担任山师第一任艺术系主任。1958年艺术系从山东师范大学分离,组建成为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从那时起,于希宁、李超士、戴秉心、柳子谷、关有声、黑伯龙、吕品等老一辈艺术家潜心创作,矢志教育,奠定了今天山东艺术学院深厚的学脉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东高等美术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到现在遍布全省的各个层面的繁荣,都和于希宁等老一辈艺术教育家的播种、耕耘及付出的巨大艰辛分不开,山东的文化艺术事业和艺术教育事业就是在这种薪火相传中蓬勃发展起来。

一、“闳约深美”的校训

1918年4月,蔡元培专书匾额“闳约深美”送给上海美专。“闳约深美”的哲学和文学溯源,清代张惠言在《词选序》中曾言:“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提倡词要写得“深美闳约”,质实厚重。而蔡元培却是将其作为社会美育的构想,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亦是将其作为办学思想的核心,并对“闳约深美”做了具体的诠释:“‘闳’就是知识要广阔;‘约’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的选择,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人生有限,知识无穷,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以便学有专长;‘深’就是钻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百折不回;‘美’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闳约深美”不仅是对美术教育治学之道的深刻见解,更是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提炼与践行,以“美育”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终极旨归的最高境界,体现近代美术教育对人文价值的重视与追求。

1984年,于希宁邀请刘海粟到山东艺术学院讲学,请其写下“闳约深美”四字。于希宁在《我的自述》中写道:“我非常尊重蔡元培先生‘闳、约、深、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从基础宽厚到学志精专。‘闳’就是要博采众长,除了学本专业的,也要学相近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以求开阔视野,广取营养。‘约’就是要把学的知识或技能有所选择,有所消化。‘深’就是要进一步研究,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美’就是要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断创新,攀登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峰。在这四个字中,‘闳’是基础,‘约’是手段,‘深’是过程,‘美’才是目的。”于希宁强调高等艺术教育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实现教学与创作、理论与生活、传统与时代三个结合。对于如何突出学院的办学特色,于希宁强调:“艺术教育一定要突出其‘美’的内涵,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发现和理解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等等,并且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这些‘美’。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谛。”

先生一生的艺术追求,正是对“闳约深美”的写实描绘,而“闳约深美”的山艺校训也因为一代代人的努力变得更加殷实饱满、鲜活生动,更具有了传承的内涵和张力。于希宁等老一辈山艺人,砥砺春秋,燃起了照亮齐鲁大地艺术教育之路的火光。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积淀和凝练。在对人文价值的自觉追求中,“闳约深美”的教育理念注重人格素质教育,使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使美术教育本体价值和社会功能得以实现。山东艺术学院“闳约深美”的校训,是山艺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培养艺术人才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处于校园人文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影响着一代代山艺人的成长和成才。

二、“道明·气充·文雄”的学术格局

“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辜负社会和人民的期望,在美术事业中做出成绩,这是大家的心愿。”这是于希宁先生的心愿,是他1985年发表的《道明·气充·文雄》一文的首句。他援引明代大儒宋濂的文论“道明而后气充,气充而后文雄”,阐明自己治艺从教的信念,“道明—气充—文雄”建构了他创作观、文化观、价值观的学术格局。

于希宁是一位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艺术家,作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复兴的重塑者和见证人,在中华民族危机、抗争、崛起的年代里,他不断思考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他深受鲁迅先生“美术救国”思想的影响,认同美术家要成为“引路的先觉”,要把立足点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把自己的情感融于人民大众之中,使自己的步伐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牢记自己的社会职责,用自己优秀的作品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这是文艺工作者的灵魂所在。

纵观20世纪中国美术史,于希宁入古出新,深植传统文化探寻振兴之路,他关心的从来都不只是中国画自身的问题,其念念不忘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呈现出高扬民族自强精神、蕴含浓郁家国情怀的新传统,而这正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最独特、最憾人的精神特质。

三、“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艺术追求

于希宁将传统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理想熔铸为“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艺术追求,这是他一生治艺悟道的座右铭,也是其画学思想的核心。这两句话阐明了他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也饱含着老一辈艺术家对青年一代的期冀。

大学是人类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摇篮,担负着积淀与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任。“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于希宁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的为人、为师、为艺的精神,在山东艺术学院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文化建设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凭恃国魂贻笔墨,画魂深处寓人魂”,先生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人魂的统一。他以梅花自喻,喜欢梅的倔强性格和傲骨精神,这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尊严。他将整株老梅入画,干如铁铸,花透冰魂,动人心魄,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美之载体与美之品质,既弘扬了民族绘画的艺术精髓,又传达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新高峰。

“三魂共一心”的独特审美追求是他人格精神的显现,也是他的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所在,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风骨和精神。国魂、人魂、画魂相统一的艺术主张,上承传统文人济世治国的思想,接续“闳约深美”教育理念,是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界人文精神、爱国精神、时代精神的一种凝练。

于希宁85岁在中国美术馆办展时,曾自书前言“人渐渐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艺术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在开幕式上他动情地说道:“人生有限,艺境无涯,想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能做的事情又太少。我今年85岁,还有一个十年计划去完成。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为中国画的繁荣发展再尽绵薄,希望为众多新人脱颖再铺几块砖石。”于老的精神和情怀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提倡和迫切需要的。于希宁和他的后人通过四次“捐赠作品展”,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2006年在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在山东博物馆、2013年在潍坊市美术馆,将其一生的精品力作无偿捐献给国家、社会和人民。

值于希宁诞辰110周年之际,他的学生、著名美术理论家、画家刘曦林于4月上旬在山东出版美术馆举办“师道——刘曦林艺术承传谱系展”。4月2日,“老师”和学生、学生的学生、又一代的学生相聚于山东艺术学院梅园,共同缅怀这位可敬的老人。师道传薪,同志同行,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应该秉持“闳约深美”的校训理念,重塑“道明·气充·文雄”的学术格局,弘扬“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艺术精神,凭恃国魂,修养才德,锤炼本领,弘扬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勇攀艺术高峰。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艺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