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学术论坛综述

0 2023-07-10 09:36:57

摘要:  5月24日,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学术论坛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担任本次论坛学术总主持并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此外,参加

5月24日,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学术论坛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担任本次论坛学术总主持并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此外,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中国美术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百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孟繁玮,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二级巡视员茆梅芳,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王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坚,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主任刘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鹏,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及中国美术馆馆内专家等50余位专家、学者。论坛启动仪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主持。

吴为山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饱含深情、令人感动、温暖人心、催人奋进,让全体中国美术馆人受到极大鼓舞,全体美术馆人愿意和所有爱好美的人一起共同努力,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办人民满意的美术馆,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行共情、与国家同步共进,把中国美术馆打造成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美术馆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为美术馆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进方向,作为美术馆界第一家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位,中国美术馆始终高度重视美术评论与美术理论建设工作,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馆坚持主流文化价值导向和阐释,重点做好党史美术创作理论研究、革命文艺理论与文艺政策研究、新时代文艺发展现状研究,以学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对美术馆学、博物馆学的理论和实际研究,全面提升美术馆专业化、现代化水平。

学术论坛主要围绕“新时代美术馆建设与发展”“中国美术馆建馆60年历程和贡献”“美术创作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主题展开,通过广泛的学术研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加深对美术馆工作的全面认识,提升思想理论深度,推动建构起更为完备的美术馆理论体系和人才队伍,在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的过程中发出具有美术馆自身特色的学术强音,这也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

 

聚焦新时代美术馆建设,

推动美术馆事业全面发展

 

第一会场主题为“新时代美术馆建设与发展”,由吴为山、尚辉担任学术主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谈到:“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这是对新时代美术馆建设的新要求。在新时代的机遇与背景下,美术馆已经不再扮演单纯的展览陈设机构的角色,而愈发转变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为了使美术馆在更为宽广的维度上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对美术馆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从而更好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推进美术馆事业全面发展。

吴为山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对美术馆理论建构的思考:

一是作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站在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高度,从历史、时代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方位,全面研究美术发展的历史并将其置于艺术史、文化史和通史的发展之中进行审视、比较。

二是要将理论研究与丰富的典藏和各类大展、不同的个展、群展、主题展、邀请展、国际展等各类展览相互动。要对艺术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艺术的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流派、个性风格、形式创造、学术导向、文明互鉴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是要开展动态性、主题性理论研讨会。及时将宏观、普遍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将其放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检验。并在不断开展的展览、创作、公教、交流等工作中总结经验,升华为理论,让理论不断得到充实与延展,使理论真正成为发展的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理论,成为能够正确引领艺术实践的理论。

四是努力建构美术馆学。要充分认识到美术馆不仅仅是展览馆,还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要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研究出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的方法措施,用新的发展理念将人民、国家、世界这几个关键词落实到美术馆学的理论体系中。

五是要高度重视美术理论评论的学术争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真理越辩越明。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辩证唯物史观,就应该勇于表明态度,敢于表明立场。美术馆应该成为鼓励说真话、讲道理的平台,有力地助推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首先讲述了自己和中国美术馆的温情故事,认为如果没有中国美术馆,北京作为现代文明城市就缺少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生活在人们心中的一座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现代精神的建筑,更承载和张扬着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崇高职责和使命,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国人审美趣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享受现代文化熏陶和教育不可或缺的地方。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谈到自己的关注和思考。第一是关注书籍史视野中的图像;第二是关注图文之间的对话;第三是关注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书法,连带其使用范围与评价体系,还有文人学者手稿的艺术价值。这些虽与图像或美术相关,但都更接近于书斋阅读,而不是公共展出。他认为,现代美术馆建设,已经改变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展览,更应注意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作为美术馆门面的典藏和展览如果有好的研究作为支撑,美术馆介入社会思潮以及思想文化的力度和广度会大为拓展。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提出的高水平收藏、高质量利用、高品质服务三点内容,为新时代美术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她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历程,解读中国美术馆事业如何发展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认为站在新起点上,美术馆须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进入美术史的高要求通过展览、收藏引导创作;面向未来积累国家文化财富;以公共服务和教育提升全民美育,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加强美术馆行业管理,全面推动美术馆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使美术馆事业更加健康、更加有序地发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结合中国美术馆与全国美展的举办与收藏情况指出,全国美展的举办是在美术馆里实现的,而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都是全国美展中最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见证了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道路。这些作品进入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变成永久的视觉凝固,而历届全国美展所探索的中国美术现代之路也正是在中国美术馆进入了历史书写,强化了艺术殿堂的人民性与人民作为艺术受众的主体意识,也形塑了人民艺术这个中国现代美术鲜明的时代特征,构建起中国式现代美术馆的形象。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介绍,如何重塑适应中国现实环境的“美术馆思维”以及在与“博物馆思维”的比较中明确“美术馆思维”的特性和特点,是浙江美术馆近几年逐渐发展出来的学术路径。他认为美术馆不是博物馆,应明确符合美术馆特点的具有原创性的、启示性的“美术馆思维”。基于这样的思维方向,通过策划、创作、展览、典藏,最后对外交流,形成完整闭环的“有机美术馆”建设模式,重塑 “美术馆思维”牵引力和未来边界,不断深化精神领域,以文化自信的态度与世界各国艺术实现文明互鉴。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二级巡视员茆梅芳认为,革命性是延安文艺的灵魂,实践性是延安文艺的根基,人民性是延安文艺的精髓,创新性是延安文艺的生命。延安文艺不仅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提到“新征程上希望中国美术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说明中国美术馆不仅是国家的艺术殿堂,更处在艺术生态领域的最前沿,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首先介绍了广东美术馆的硬件情况和以近现代美术研究、当代艺术研究、海外华人美术研究为主的学术方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指导下的美术建设与发展,给现当代美术馆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在美术馆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大众正处于全面发展及与美育不断融合的新时期,美术馆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应不断优化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将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公共教育活动、艺术创作等融汇在新时代美术馆思想中,为新时代的公共文化建设者、美术工作者、艺术教育工作者拓宽探索的道路,进一步体现历史的当代精神和时代性。

中国美术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百成首先对目前我国数十家“画院+美术馆”模式的机构进行了分类梳理,指出在藏品、规模、画种方面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表示“画院+美术馆”这种复合职能的新模式,为当代画院发展也提供了借鉴,“画院+美术馆”模式下的美术馆是体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机构。画院也并非是美术馆的附属品,而应依托美术馆的场地和平台不断提升创作、加强研究、突出特色、扩大交流,更好服务于社会公众。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王法认为,乡村美育的内涵包括三方面:从日常生活的外围因素建立乡村对美的基本认识;从学校的角度在知识、教学和美术实践方面将美育纳入学生的日常课程中;从非功利的角度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就乡村美育的实践而言,美术馆的优势在于其综合性和立体性,能够以藏品和展览资源转化为乡村文化活动的素材,并以公共教育的城乡联动建立起有针对性、系统化、长效化的美育机制。同时指出在乡村美育实践路径中,对青少年的培养意义尤其显著,只有让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受到美育的熏陶,理解美育对乡村振兴的必要性,才能让文化真正扎根乡村。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认为,当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是具有历史性、现实性、时代性并带有确定性命题的专题创作。新中国成立以来,诞生了许多主题性美术创作作品。这些作品不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者,皆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美术馆与主题性美术创作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国美术馆为首,主题性美术创作在这里得到了保护、开掘、传承和发扬。同时,在中国美术馆的带领下,美术馆群逐渐壮大为传播和推广社会主义文化新方向、新辉煌的重要利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声器和广播员。

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和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艺术殿堂。这是中国美术馆的荣光,也是中国美术馆界的荣光,我们要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以更优异的成绩坚守初心、不忘重托。在谈到美术馆未来发展时,他认为,坚持人民性和公益性是做好美术馆的重要前提;其次美术馆也应确保学术性和引领性,另外美术馆应该具备联动性和覆盖性,美术馆是整体的事业,馆际联动非常重要,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统筹考虑整合各类资源;最后要以中国美术馆为龙头,各美术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区域资源,更好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联动局面。

 

回顾美术馆发展历程,

总结历史成就与优秀经验

 

第二会场主题为“中国美术馆建馆60年历程和贡献”,由潘义奎、牛克诚担任学术主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中国美术馆有力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该主题主要对60年以来中国美术馆在藏品活化、展览策划、公共教育、传播推广等方面所做工作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在60年中对新中国美术事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研讨,为今后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提供经验与指导。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认为,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美术馆的深切关怀和深情勉励,更体现了对中国美术事业、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他表示,“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集中反映、高度浓缩了中国美术馆60年的光辉历程和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站在新起点上,中国美术馆要继续把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国家级美术馆专业优势,肩负职责使命,正确引领美术界审美风气和创作导向,推动中国美术由高原迈向高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认为,现当代的中国美术发展,其实出现了以下几条并行不悖又互相影响的路径:纯粹西画形式,题材可中可西;纯粹中画形式,题材可中可西;以西画为主,吸取中画;以中画为主,吸取西画;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美术是活态的、活动着的、活形象美学,它是当下的、记录的、进行时态的中国形象建构。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幅形象的跨国交流史的长卷。艺术交流是文明互鉴的先行者。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选择和发展路径,只要参与和贡献于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参与和贡献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不能缺少“世界眼光”和“胸怀天下”。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认为,近10年来中国美术馆聚焦重要时间节点与国家重大战略,以艺术作品讲述家国情怀,构建国家叙事,展示人民形象,彰显中国艺术理念,推广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进行书写。以生动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形象,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美美与共、开放包容的艺术态度和价值理念,并借助立体式、全方位的有效传播,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形象的主流阵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聚焦于中国美术馆山水画收藏与展览,对中国美术馆山水画的藏品及史料进行研读梳理。他指出,从2015年的“江山多娇”,到后来的“江山壮丽”等展览,表现主题从自然之美到以江山为线索的人民赞颂,不同时期的山水经典沿着中国当代山水画的时间纵线,随着不同时代的环境及审美而呈现不同面貌,构成当代山水画史的纵向结构,展开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在美术馆纵向的浏览中呈现给广大观众,书写出“现代性”“时代性”“人民性”为关键词的新中国山水画史篇章。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平认为,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览成为现象级展览,主要是由于展览内容观众看得懂、看得进,并且展览空间让观众乐在其中。中国美术馆依靠本馆藏品作为支撑基础,强调传播的效果导向,在专业普及与提高上进行双向着力,对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讲好中国故事 增强精神力量”方面具有示范性的作用,为美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从雕塑展览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系出发,指出应立足美术馆的特色资源、典藏优势、国际交流平台,强调通过国际交流展、国际研讨会等众多形式加强国际交流,以经典作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各馆藏作品以展览为载体形成深入的交流和互动的工作机制。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孟繁玮将新中国美术传播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时期,即从自上而下的宣传普及时期到反思和理论深研时期,再到纸质媒介向互联网媒介变迁时期,最后到互联网向手机移动端转移时期。在这一历程中,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和美术传播重要平台的中国美术馆几乎与其发展历程同步前行,在推动中国美术传播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图书馆)副主任杨应时首先回顾了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专业化建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实践探索、研究交流、人才培养方面,展现了美术馆公共教育从宣教向教育体验的转化与发展过程。他同时指出,目前公共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活动轻研究、重量轻质等问题。未来美术馆公共教育建设应侧重建立以藏品解读为基础的公共教育,同时加强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从而真正完成美术馆大众美育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王雪峰首先对民间美术的概念的历史和发展做了简要梳理,指出民间美术概念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美术学科和专业机构发展背景之下,形成的学科分类视野中的学术概念。同时他对美术馆建馆初期所做的关于民间美术的工作进行回顾,对一系列民间美术展览进行重点介绍,认为正是通过这样的藏品与展览工作形成的结构性体制建备,才逐步完成了民间美术进入美术馆的过程。

中国美术馆艺术传媒推广部主任程阳阳首先提出美术馆如何通过现代传媒手段讲好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这一问题,并结合美术馆实践,指出在新时代要借助科技,运用数字化手段,立体呈现与传播美术经典,同时注重线上线下结合、文旅融合,通过作品回溯历史、感受艺术,让优秀作品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全民素质。

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保管与修复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付强则将目光聚焦于美术馆与当代书法,系统梳理了书法作品如何进入美术史的历程,阐释了美术馆场景中书法收藏关注的缺失与重新归还格局的变迁过程,指出中国美术馆60年以来通过为收藏策划展览、以展览体现收藏的鲜明特点,主动参与当代书法,基本建立了能够反映当代书法格局的中国美术馆书法收藏与展览体系。

中国美术馆创作与评论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崔光武从油画创作实践角度出发,结合近3届全军美展,对新时代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中呈现的新气象进行阐释,指出军事题材美术创作需要拥有热忱情怀,并以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点,用视觉语言深入挖掘题材的美术内涵,注入当代观念和诠释,激发新的视觉体验和传达,突出军事文化的特点,实现对军人生命个体的观照,实现军事美术创作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其独有的美学特征,这是军事题材美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扩大美术创作传播,

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三会场主题为“美术创作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张晴、丁宁担任学术主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谈道:“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这体现了发展美术事业对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作用。通过积极的美术创作与传播,可以直观展现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搭建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显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自强力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深受鼓舞,我们要以回信作为理论和创新的方向,共同推动新时代美术创作,让美术理论增加新光彩。”他同时指出,作为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一直承担着国家重大主题性和重大历史性展览的策划与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叙事”的大型展览便是重要一环。“国家叙事”以重大主题性和重大历史性展览为形式,体现国家的艺术新境界和文化新高度,从美学的视角阐释国家的艺术文化力量。因此,“国家叙事”既是中国美术馆关于国家重大主题性和重大历史性展览策划与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发现与探索艺术中国气派的一条必经之道,更是探索国家重大主题性和重大历史性展览的策划方法与途径的宝贵实践。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认为,如何在世界的范围内,在比较的视野里面来理解我们的艺术在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几乎没有一种艺术是在与世隔绝的真空状态下获得举世瞩目的。从“黑色雅典娜”的讨论,到文艺复兴的线性透视的形成,林林总总的艺术家的实践探索,以及展览中全球文化氛围的创造所给予的积极意义等,无不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即艺术的存在与发展,始终有一些动力因素是来自于对其他文化或艺术的睿智借鉴。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时需要用世界的眼光,把不同的文化融为一体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此显示中国艺术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审美的意义。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认为,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历史的风云形塑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底色与品格:现实性与革命性、大众性与人民性、写实性与融合性,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底色。新时代要在承继中国现代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秉持文明互鉴的态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创新和完善当代美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无疑是中国美术界应该担负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在新的时代,中国艺术应该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主旋律与多样性、现实性与人文性建构、思想性与艺术性互动、开放性与自主性共振,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坚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谈及自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小幅水彩展的感悟,认为中国美术馆具有高度包容性,是美术界重要的连接纽带,利用自身影响有力推动了中国美术前进的步伐,展示了中国美术的多样性,同时实现了作品与观者的有机交流和互动,对艺术家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美术馆的推广与宣传中,艺术家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维度上审视自我,从而促进自身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对新时代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发展进行回望,指出美术创作本体的发展和时代精神的召唤,一直是美术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和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指明了方向,更建构了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格局,影响了主题性视觉艺术表达的风格语言。新时代的语境也赋予了美术创作新的审美要求和题材选择。一方面是社会主题和时代新风,另外一方面是艺术家的创作如何与国家民族意志的维度、与艺术家个体的叙事相结合,这些成为最主要的主题。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主任刘妮认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意义,鲁艺美术系师生群体沿着鲁迅开辟的新兴木刻道路,将创作与政治斗争结合,与人民大众火热的生活相结合,使木刻版画作为斗争的锐利武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木刻版画的发展自成体系,在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形成严整的理论与思想体系,深度影响着国家美术发展走向,对新时代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依然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中国美术馆艺术品修复部主任徐沛君认为,插图是与书刊关系最密切的绘画种类。作为大众文艺门类之一,插图艺术通常借助文艺书刊抵达读者面前,以图画来阐发文章主题或文字内容,既美化了版面,又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今,在建设书香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新的传播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出现了纸面创作与绘图软件创作并行的局面,插图艺术完全可以有新的作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从对中国美术馆藏《梅花册》中的朱孝臧肖像的学术研究出发,指出该画像是由王一亭绘、吴昌硕题,是以姜夔诗意“花前白石生”为主题,刻画了朱祖谋以梅花为伴、高洁飘逸的文人形象。该画像以写意的笔触,为朱祖谋传神写照。其画法有别于传统的“以形写神”,是王一亭人物画的缩影,反映出自明清以降,肖像画发展到晚清民初时期嬗变与演进的轨迹,是中国美术馆所藏王一亭作品的精华所在。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美术馆收藏是多元化的,在国家叙事的宏大的题材之外,也包含了传统美术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鹏认为,创作现场是文艺评论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美术评论凝练主题形象、语汇文辞、方法理论,脚踏实地发现真义之所在,更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高地沃土。文艺评论和当前创作是一样的,进入了一个活跃和繁杂并存、机遇和挑战互赛的状态。因此,深入活泼和生机盎然的创作现场,把握当下,才能发现和找到时代之问,焕发新的活力,从而今天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实现以艺术的方式达到心灵的沟通,在艺术对话中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安雪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版画作品进行梳理,将其分为5个不同时期,并结合客观历史对各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图像分析,指出版画艺术一方面紧跟时代发挥宣传、记录功能,反映出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需求,以深刻的社会性和强烈的艺术感召力展现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版画创作更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相验证。另一方面,在不断发展的图像变更中,版画艺术语言的本体特征与新的视觉追求、媒介的综合与观念的多元使图像的呈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图书馆)副主任韩劲松认为,延安美术理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特别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二是特别具有实践性,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非常鲜明地达到现实目的,有极其鲜明的现实指向性。他同时指出,延安美术中的艺术政策理论问题对当下重大主题创作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文艺工作者对于政策绝对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必须熟悉人民的生活实际,这样政策思想才会通过亲身经验而具体化、丰富化,变成有血有肉的东西。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柳淳风聚焦于新一代女性艺术创作,发现其创作的变化和转向首先是基于本土中国当代艺术内部变化,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比较含混的、偏离于权力中心体系的特点,同时也发现青年女性艺术家创作时更增添了一种新的游牧身份,并在一种没有主体性逻辑的文化的背景里面去体验她们的游牧身份,同时游牧身份给她们带来了创作的可能性。她认为,我们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看待现在的艺术创作,明白其本质是脱离了西方任何地缘性文化的本土性,这个时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可能更多回归对于艺术家创作本体的研究。

风好正扬帆,奋进正当时。走过一个甲子的中国美术馆风华正茂,以建馆60周年为契机,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并从三个主题出发,回顾中国美术馆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中国美术馆的历史成就和经验,更好地为新时代美术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国美术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构起符合美术馆特点的理论体系,从而引领新时代的美术创作,传播中国文化,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通过各位专家学者对不同主题的畅所欲言、交流碰撞,进一步夯实新时代美术理论研究的工作基础,提升了思想境界,拓宽了思考领域,提高了创新能力,为中国美术馆未来事业注入新思想、新元素,以理论的深思和真理的力量有力推动了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

因各种原因未能参会的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人民日报社美术编辑室主编徐红梅,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副书记、馆长陈翔,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南京大学教授尚荣,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盛葳,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孟祥宁,清华大学教授张敢,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图书馆)主任裔萼,中国美术馆艺术品修复部副主任邓锋等也提交了书面发言内容。

 (文字整理:吕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