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朱湘(朱湘艺术百科)对个体浮沤般的命运很敏感,尽管入选第八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的《诗人的一天》仅仅是她创作的第二部完整影像作品,但其从真实存在过的个体出发,挖掘
朱湘(朱湘艺术百科)对个体浮沤般的命运很敏感,尽管入选第八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的《诗人的一天》仅仅是她创作的第二部完整影像作品,但其从真实存在过的个体出发,挖掘大历史叙事所缺失生命情感,足以轻而易举地打动人心。她从不脱离真实去创作,而是在历史与遗忘的基础上搭建半虚构叙事,这使得她的作品呈现出对历史与遗忘双重编辑与想象的亦真亦幻的地带。
艺术家朱湘
“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虚构,也如同我们追寻不了百分之百真相的历史。历史档案一直受到威权的意识形态控制,现下无法企及真相是我们的日常,我想这一点在当下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如果我们仅是等待那么一天——历史的真实不再是锁在冰冷柜子里的档案文件,那么等来的也只是麻木。历史、文化、政治每一刻的影响都作用在人和地方,虚构不会脱离它们而存在,这里面有哪些被记录、强调和重新阐释,又有哪些被摒弃和遗忘,也许运用“虚构”可以让我探知缺失的部分。”
● 架上创作:寻找记忆空间的遗忘 损毁和重构
在影像创作之前,朱湘曾创作过很长时间的架上作品。她的架上和影像作品在线索上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通过蒙太奇的创作手法,寻找历史坍缩中,记忆空间遗忘、损毁和重构的部分。但两者在气质上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差异——架上充满着数学式的严谨与冷静,影像却平实而温热。
《Altas:记忆图集 1》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50x120cm 2017
图像日志·文明陨落 布面丙烯、图像 拼贴 尺寸 100x80cm 2017
图像日志·倒退的谱系 布面丙烯、油漆笔、图像拼 贴 尺寸 140x110cm 2017
在架上作品《图像日志》系列中,朱湘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历史资料中的图片、文字从原有语境中剥离,将它们剪辑、拼贴起来。她打乱线性的时间逻辑,如毛细血管般繁密的线索勾勒出真实而虚幻的个体的生命历程,充满隐喻和暗示的符号在平面画板中穿插,构成一种隐晦的叙事。
后来,朱湘偶然收集到了几本 70、80年代的日记本,尽管这些日记中能挖掘到个体的文字、图像非常少,但仍旧引起了她的兴趣。“他们不被规划到历史档案,只是一些个体记录日复一日的政治生活,但往往是这些“无意识”的个体才筑造了狂热年代的集体图像。”
无题书·青春 笔记本、照片冲印、喷墨打印、牛油纸 尺寸 12.8x17.5cm 2018
《Erase/欢庆的地图》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35x95cm 年代 2017
《Erase/文字的恐惧》 120x120cm 布面丙烯、油漆笔、图像拼贴
基于这些素材,朱湘开始了《无题书》的创作。在这一系列中,她将经过再处理的历史图像,通过蒙太奇的方式不断重叠聚集出现在日记中,这些图像与日记中的文字形成了隐喻性的对比,遗忘、损毁和重构也就呈现出来了。“在这个网格化的互联网中,我希望能在这快速遗忘的世界中让自己去回忆。”
或许是受到那些故去者日记的启发,在已暂停的系列绘画《亡人档案》中,朱湘的视角延伸至“死亡”母题,关注因各种原因死亡的女性。死亡将个体从真实的生活中拉拽出去,又随着时间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由此在历史的背景板中形成一个又一个隐匿的黑洞。而揭开这些黑洞,显现那些随死亡被人们淡忘的个体和伤痛,正是《亡人档案》的目的。
亡人档案系列《幕布》150x120cm(暂停)画布丙烯、染色纱布 2018
《跑马地的夜晚》 帆布、金属银丙烯、图像转印 2018
《鳄鱼的眼泪》尺寸:90.5x83.5cm 布面丙烯、图像转印、树脂、玻璃珠 年代 2017
也是在这一系列中,2018年,朱湘第一次在架上创作中产生了无力感,她完全无法以架上绘画——图像创作的方式进行下去。当意识到这些问题存在时,朱湘不知所措,也没有立刻从架上绘画转到影像,反而是投入更长时间的在地性工作:参加了方志小说在厦门的驻地后,回来很长时间都在查阅文献,开始写《似虹之书》的小说文本试图让在地行走的感受具体落地;同时也策划了社区参与式项目,在村落里做照相馆的工作坊,帮居民整理家庭相册、个人的口述、修复照片。
完成《似虹之书》小说文本的撰写后,她尝试将在厦门港行走时的记录剪辑成一段寻找似虹的“路径与回音”。
●影像创作:历史的疑问 个体的情感
似虹是朱湘在厦门岛的旧书店里“发现”的,这是一位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女性,在给恋人的一封信中,她吐露了关于恋爱的看法。这种勇气给朱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便沿着这封信中的地址开始了行走。
《似虹之书》信件、照片、碎片 尺寸不限 2019—2020
按照信件的地址,似虹曾住在水仙路,这个地方古时叫“寮仔后”,商贸繁华。有一座水仙宫依附巨石而建,现在只剩下刻着“水天一色”的巨石。在小说的文本里,她虚构似虹是疍民后代。从沙坡尾的避风坞沿着各个地点行走的经验——跟随似虹的痕迹,通过追溯水上人过去到现在的转变,诸如船民的生计、信仰、身份相关的故事。水上人被称为“疍民”,在闽南福建一带也有称为“曲蹄(带有歧视性)”。疍民以水为生,在面临来自当朝者的战争驱赶、抓丁、课税、边缘歧视等境遇时,为了生存,他们会组织成海盗团伙进行海上抢劫。
《路径与回音》七章录像影像静帧
8’24’’,13’37’’,1’19’’, 11’53’’,13’57’’,16’39, 6’01’’
/16:9彩色、黑白/粤语,闽南语/2020
在小说里,似虹的阿公被胁迫成为一名海盗,跟着船队漂泊到一个岛屿,过去在岛上生活的人被残忍的杀害,这个故事基于清朝维护皇权几次极尽方式逼迫沿海的人民迁界。南中国海的海盗群体,在很多文客官人的眼里,他们被视为海上的威胁,也被看作不值一提的“泡沫”。1950年代后经过民族识别,疍民没有划作少数民族,有了统一的身份“汉族”——疍民正式地被收编入历史的同一性之中。“水上人面对大海和天气之间的生存搏斗外,他们还要面临另一种生存境遇——水上世界仍然纳入到权力一方的边界之中,在何处停船、在何处打渔、甚至是迁移。我们的想象是要回落到现实,才能理解以海为生的人。”
《路径与回音》七章录像影像静帧
8’24’’,13’37’’,1’19’’, 11’53’’,13’57’’,16’39, 6’01’’
/16:9彩色、黑白/粤语,闽南语/2020
《诗人的一天》“死亡”和“坟墓”的意向多次出现在诗人的诗作中,被江海吞没的身体——他的死亡自证了诗的隐喻。大家都在猜测——为什么他会寻死?众人开始分析诗人的性格缺陷:敏感、狷狂、自负.......他的死亡只是源于诗人悲剧的性格。不同的主观书写都在塑造他过去的模样,描摹他如何不适应这个时代——痛苦、迷惘和奴役的世界。
诗人的一天(1936年的书信集)影像静帧 单屏录像 9'12'' 彩色 16:9 双声道 粤语 中英字幕 2021
在这部影像中,朱湘扮演了“朱湘”——一个女性扮演一个男性。她选择从诗人朱湘身边的三位女性(诗人朱湘的母亲张氏、妻子霓君、二嫂薛琪瑛),以及一本1936年出版的书信集(那些既保留又遗失的信件)追溯“他”。对朱湘来说,个体生命所承受的苦难,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在过去抑或是当下。
她的影像常常充满强烈的时间感,甚至将历史时间缠绕自我时间,使人们更易感知历史个体的细微的呼吸,从而反刍自身。影像里的主人公们经历了殖民、战争、政治运动等时代更迭的重大时刻,但在大历史之中隐去了个体的苦难,他/她被写进集体化叙事里,让后代以统一化的叙事去理解过往。“个体故事而生,是那些排除在历史之外的叙事,寄予一种希望抗衡话语权力的不对称。”
诗人的一天(镜像里的故事)影像静帧 单屏录像 09'36'' 彩色 16:9 双声道 粤语 中英字幕 2021
“克莱曼(ArthurKleinman)提到:在我们这个时代之中,人为的灾难同样使苦难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但社会对它的反应却几乎集中在理性的控制术上,鲜少有对其更深层的意义探索。历史也是如此的。
●对话朱湘:寻找个体未经历史编码的真实
记录着鲜活生命瞬间的老照片、不断浮动的海水、随水飘荡的船、琐碎嘈杂的生活碎片等等,人命运就这样被编织在建构于这些景观之上的权力之中,又随着历史的走向,被压缩为档案柜里的经过编辑的冰冷文件。而朱湘的工作,便是沿着历史缝隙走入深处,走入那些被埋没的、遮蔽的、忽视的、模糊掉的历史记录,寻找个体未经历史编码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