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展会信息

莫晓松:绘画对我来说是“隔山打牛”(图文)

0 2022-09-27 15:07:01

摘要:    教堂之影——粹美(水墨) 莫晓松  “寻迹思远”,是近日由中国美协、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北京画院、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的展览

  教堂之影——粹美(水墨) 莫晓松

  “寻迹思远”,是近日由中国美协、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北京画院、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的展览主题,与其说这是中国美协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莫晓松的个展主题,毋宁说更是他苦苦追寻的艺术选择——追寻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

  此次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书画频道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共展出作品120幅,全面呈现了莫晓松多年的艺术创作和学术探索成果。以工笔花鸟为主题的“素心蕴美”板块,呈现莫晓松30年来习画主线:探幽寻微,追摹宋元,于时代中呈现感悟意象,以花木情怀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寻迹缪斯”板块更让画界熟悉莫氏创作的观者眼前为之一亮:众多表现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遗迹的水墨彩画作品,是近年来莫晓松以中国美术家目光审视西方文明遗迹,多次往返于雅典、罗马、西西里岛、米兰等异国采风写生的成果。

  “北京画院曾经举办过一场中西绘画对比的研讨会,引发了我对古希腊文化特别是古希腊绘画艺术的极大兴趣,我开始思考以超越时空的古希腊、古罗马线描浮雕为本源、糅入中国画家的文化心性与写意精神,以浪漫的绘画语境将古希腊意象作品推向当代。”莫晓松介绍,2016年起,他开始多次往返于雅典、罗马、西西里岛、米兰等地采风写生,“虽备尝艰辛,然以得悟天下性情一理而倍感其乐融融。特别是庞贝古城,其中有很多动物的形象,非常夸张,让我震撼”。

  “在表现的物象上,莫晓松完全放弃了传统工笔画那些常见的花鸟林木,而把描绘的对象放在了中国画中鲜有表现的古希腊罗马那些具有标志性的雕塑、图景和人物上。同时,他又将敦煌壁画中的某些元素也重新进行了再现,并试图将其中的某些意绪做一个勾连和衔接。”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这样评价。莫晓松在《罗马教堂之观——淡虚》《时光在大地迷失》等作品中,以水墨和粉质颜料,表现景物的虚幻与现实,呈现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在《陶瓶——独上小楼春欲暮》《陶瓶——寂然凝虑》等作品中,瑰丽的墨色变幻、摇曳的画面物象,让那些东西方彩陶艺术在时空维度上的遥远距离瞬间拉近,希腊陶瓶也罩上了一层“乡愁”的光芒;在《古希腊神话》系列中,以朱砂、金箔展现浓重艳丽而锈迹斑斑的意象,也充分发挥了手工麻纸的媒介肌理属性。

  “我想要表现的,正是关乎时间叠加、空间转换在内心的激荡与重归平静。”莫晓松说,以古希腊、古罗马的浮雕线描,参合中国传统法理心性,探索别样的视觉图式,以期呈现新的艺术形式语言。

  在王登渤看来,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造型的准确已不再是莫晓松的唯一目的,夸张与变形、虚幻与缥缈的意境,在营造那一份远古的历史沧桑感的同时,也将古希腊罗马文明中所包含的那一份意绪和艺术精神,笼罩上了一层浓烈的中国绘画中写意传神的艺术品性和审美追求。中国式的花鸟山水世界中,中国传统的花鸟林木、山水,构成着古希腊罗马雕塑的表现环境和呈示背景,东方的氛围中矗立着西方的那些被人熟知的历史影像。“他把那些曾经是大理石雕刻的坚硬线条,变成了中国式的、柔软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那些硬朗的欧洲面孔有了东方化的表情。但这一切并没有掩盖和缺失古希腊罗马雕塑中的体积感觉,而是在墨色的晕染中、在层次的刻画描摹中,有了一种新的呈现。”王登渤说。

  在创作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消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让西方古代文明的景观融入中国的水墨世界,将一种弥漫在西方历史中的古老氤氲,以东方的笔墨做一个新的呈现和表达。在表现异国风情的同时,作为一名长久以来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艺术家,莫晓松并未忘记回望。在创作中将敦煌壁画中的某些元素予以再现和二次创作,将中国写意精神与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神韵相融,表现中西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理想。同时,这也是他以中国画家视角所进行的全新探索——试图为中国水墨世界注入世界性语言,以令这一绵延不绝的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风采。

  “绘画对我来说是‘隔山打牛’:从西方物象中表现中国意境——除了在作品中表现这一点,我还用了一些中国诗词特别是宋词的词句作为作品的标题,以期传达轻松、舒缓的状态。”莫晓松感慨。这个“隔山打牛”,在中央美院教授于洋看来,就是“打破中西、法无定法、不拘工写、因象制宜”。因而,莫晓松的欧陆旅行与创作,并不是浮光掠影的猎奇朝圣,而更像是一种跨越文化的抚摸与握手:他把笔墨色彩作为记录直觉和情感的手段,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立场”审视异域文化的新奇,甚至当他用中国笔墨与色彩完成了那些精神游历,也就娓娓道出美好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