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展会信息

全国第五届草书展评委、学术观察员谈参评观感

0 2023-01-17 17:21:32

摘要:    2023年1月10日  由中国书协、  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旅局主办  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  上海市书协、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旅局

  2023年1月10日

  由中国书协、

  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旅局主办

  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

  上海市书协、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旅局承办

  上海市浦东新区书协协办的

  全国第五届草书展

  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启幕

  展出244件入展作品

  及全国第五届草书展

  名家邀请展的100件作品

  展览现场

  在展陈空间中

  所有入展作品的展框高度一致

  以统一的视觉呈现

  让作品内质更加突出

  为了还原传统文人生活的美学场景

  本次展览的环境

  以宋人慢生活为主线来布置

  展现宋朝风雅的

  生活方式和诗意生活

  并通过调动

  “视、听、嗅、味”感官体验

  让观众在观赏作品的同时

  沉浸式地感受古人慢生活的美妙

  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引领大家发现并创造

  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展览现场 全国第五届草书展开幕后,本报特约部分评委、学术观察员谈参评观感,今作刊出。后续还会陆续刊发入展作者创作谈,敬请关注。 ——编者

  评委谈

  草书展评审随感

  ■王乃勇

  此次草书展是近年全国草书创作水平的整体检阅。就参加评审时的来稿所见,作者的创作热情、笔墨技法、审美取向等都反映当前书坛草书创作的整体面貌和基本水准。然而,从总体来看,当前草书创作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见的。一方面,作品“同质化”现象突出,趋同的时代审美带来了技法表现语言的单一和作品风格的大同小异;另一方面,是“制作”痕迹明显,草书的本质是抒情写性,过于精雕细琢会偏离草书的内在精神。

  针对这些现象,作为评委,我谈几点草书创作的体会。首先,草书创作要“入古”。草书创作是严格讲究点画、章法、字法、墨法、格调、境界的,一件好的草书作品要求面面俱到。作者要植根传统,靠技术为支撑,靠长期的训练来打地基。如何“入古”?就是要寻找与古人书写语言暗合的点,一是纵向结合,以一家经典为切入点,深度挖潜,形成短时期的书写风貌;二是横向结合,以一家经典为坐标,广泛汲养,形成相对成熟的艺术语言;三是对整个草法体系的互补与使用、“内擫”与“外拓”笔法的选择与探索。通过这样的草书临创实践,不断深入传统,方能“入古”。

  其次,草书创作要逐步树立创作理念,“入古”还要能“出古”。点画的表现、字法的营造、章法的构成等方面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是作者对于技法的消化。但单单停留在技法层面是不够的,还要理解草书的情性与自然书写。一方面,草书创作讲究情性与激情,散其怀抱,放飞自我,以极纯熟的技法为基础来表达自我的本性。另一方面,自然书写是草书创作的内在精神,不仅体现在点画与用笔上,而且要贯穿于草法运用与字形姿态。自然书写一定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入古至深”达到“技术精熟”“忘乎书”的地步,才可能通乎“自然”,才能摆脱“制作”,实现自然书写与创作理念的完美结合。

  最后,草书创作要提升个人的阅历学识和素质修养。一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不仅与他对古典传统的接受吸收有关,还与他的审美、心境、识见、品格等有关。简经纶《书法漫谈》中说:“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为上乘。”对于作者来说,“字内功”与“字外功”必须兼顾,来共同促进书法意境的升华。

  当下,我们还要将“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结合,尊重根植人心的传统艺术,接纳草书本体的内涵与品质。将创作动力回归到生活,回归到人的本身。从容不迫,心之所为;心手双畅,情之所至,方能使书法艺术绽放更多的精彩。

  由草书展评审所想到的

  ■吕金光

  从这次草书展评审中,发现投稿作者在创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多数作者是有才情的,但基本功薄弱,呈现有性无功之现象,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教训与明鉴。从中国书法史来看,草书是最能体现艺术最高境界的,也是最难创作的。它要求在创作中要功性两见,正如明代书家祝允明所讲“有性无功,华而不实”,这是强调创作的基本功问题;“有功无性,神采不生”,这是强调书家的性情问题,就是在创作中要恬淡自然、心手双畅,达到忘我之境界。

  其次,许多作者重视觉形式,而弱化笔法。一味地跟随形式,只会使自己陷入虚无主义的纠葛中而最终困守原地。当代草书创作需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这要求我们从对形式的迷信中走出来,重新回归到对笔法的探求以找寻新的突破,这正是新帖学强调书法精英化和文人化的理念前提。帖学中包含了中国书法的文人传统与精神内核,且其笔法体系更是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技术核心,体现书法艺术所独有的艺术高度。当代草书的困窘表明,屈服或依赖于否定性力量的形式冲动,只能给当代书法带来破坏,而不能从书法史艺术进步意义上推动当代草书的发展,当代草书的救赎不能依靠破坏,而要依赖对历史的回瞻,在历史中汲取书法文化——审美本原。因而倡导新帖学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谋求在当代草书多元化发展中,强化书法的文人化精英化传统,使当代草书在书法史进步的意义上找到突破的出路。由此可见,当代草书的发展,要超越古人,超越书法史,不只是笔法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书法的文化性问题,书家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再次,艺术的高度是境界问题,因为它决定着草书艺术的文化品格。谈到境界问题,我们不得不联想到王囯维的境界说,境界不只是艺术论,更是人生论。它不只是表现作者的一种气质与胸怀,也不只是表现作品的一种神韵与格调,也不只是一种创作的情景问题,而是通过这种情景强调了対象化、客观化的艺术本体世界中透露出来的人生,也就是人生的展示。

  从书史上看,一个时代的书法创作审美潮流,必然与一个时代的书法审美思潮相整合,缺乏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的风云激荡,便不可能推动书法的历史超越发展,而一个时代的书法名家更应保持与时代批评的相互对话、碰撞,才能保证将自身创作置于时代高度。

  书法家们针对自身创作首先要敢于自我审视、批评,同时又须接受当代书法批评的检验。其次,需反躬自问自身的创作是否具有当下价值,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否具有创作意义上的合法性?自身创作与书史经典差距何在?

  自我意识和草书精神的缺失

  ■林峰

  根据评审所见,主要从好的方面和存在问题两方面谈谈个人感想。

  好的方面主要有:一是参与度和整体质量较之前有所提高。展览吸引了较多当下书坛中坚力量的参与,同时大批90、00后年轻作者的积极参与更是可喜的现象。二是取法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扩展。从之前较多取法二王、孙过庭、黄山谷、张旭、怀素及明清大草等,看到了更多作者在非经典草书、章草、简帛书、写经体、楼兰残纸及碑帖融合等方面的取法和探索,令人耳目一新。三是对于草书风格及个性探索成为一种自觉。部分作者在材料运用、笔墨语言、技法突破、风格定位、当代性探索等方面有着主动的思考和实践,殊为难得。

  但存在的问题不少。除了大家一致认为的同质化、程式化、文化素养缺失、草法规范化、错字漏字、随意断句、过度装饰等问题之外,我认为还要在以下两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是纯粹的草书作品较少。行草相杂是当前草书和行书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既然我们把行书和草书以各自独立的书体分开举办全国单项展,那就要保证其书体相对的纯粹性和独立性,因为只有对草书本体纯粹性的坚守,才能保证作为独立书体的正常发展。

  二是作品中自我意识和草书精神的缺失。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抒情性和表现力,最能凸显中国书法写意精神的书体,因此草书也是最具自我意识,最能体现由人及书、由书观人、人书合一的艺术。每一个独立个体都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而在现场评审中即使面对所谓优秀的入展作品,却很少能让人看到作品背后鲜活的人的存在,这种人书隔阂,风格单一的现象,在最需要凸显自我意识和写意精神的草书创作中尚且如此,可见当代书法创作中同质化问题的严重。这一现象反映部分作者在审美品格、价值判断、综合素养等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好多作者仅仅满足于入展,立志不够高远,没有把书法学习立足于书法史和自我品格的提升,以最终实现我写我心,甚至引领时代书风的高度上来。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重要问题。

  可以随意不可随便

  ——草书展评审的几点想法

  ■宇文家林

  本次展览投稿量不小,有10000余件。初评时,发现有大量初学写字或尚未入门的稿件,能称得上草书作品的其实仅6000件左右。经过初评、复评,最终入展的作品在260多件。

  那为什么此展最终公布的参展名单为240多件?因为,还有最后一关:作品文字和草法审读。这一程序最为残酷,有很多写得相当精彩的作品因文字的误写和草法的失准,而未能入展,十分可惜。所以说,一件作品的成功入展,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对于草书作品的创作,我有这样一种认识:可以随意,切不可随便。

  在此展评审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一、大字作品虽说不少,但精彩的少

  五届草书展,来稿的大字作品虽说不少,但精彩的少。黄庭坚书风唱了主角,但大多生硬,缺少自然书写状态。作者自我消化后的随性、随意、随心作品比较罕见。当然,来稿中也有旭素,晚明王铎、倪元璐等书风的作品,只是以临仿、拟写的面貌出现。

  同样,画字、做字的大字作品也存在不少。顶天立地、夸张奇怪、任意分解字形,释读困难,不知所云。这些作品以牺牲书法的书写性为代价,为了形式而形式,没有草书自然生发、笔随心走的意境。大字草书作品的创作,非长期沉浸其中、大量时间训练不能得其三昧。同时,大字草书创作又关乎到纸张、墨法等方面的思考,综合难度大,愿与各位同道共同努力。 二、小字作品数量虽多,但风格少

  小字草书数量几乎占到作品总数的60%以上,书风主要集中在王羲之《十七帖》、怀素《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因为取法单一,感觉作品雷同寡味。

  小字草书作品不是不能写,关键是要有思考、有思想。作品中的“我”在哪里,“我”要表现一种怎样的调子和意味?简单地临仿某家,只是一种无情感的复制而已,且容易同质化、大众化。

  当然,“我”的存在是建立在深入传统、学习经典之后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学习书法,一般临摹古贤时很刻苦,但摹写的同时思考相对少。后面的学习,愿大家多思考,将作品中那个“我”表现出来。 三、作品拼接的多,色纸用得多

  作品拼接,对于小字竖式作品而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在评审现场,确实“豆腐块”多了点。有些作品过度做旧,给人的感觉像假古董。还有些作品用多种色纸拼接,花里胡哨,反而冲淡了草书的本体语言。这一类作品量大,优劣在伯仲间,相互抵消,反而不宜出彩。

  对于形式而言,人人都这样搞,我们是不是可以思考换一个其他的、不同于他人的方式?尽力做到不与大多数相同,即是一种个性。 四、整纸作品少,纯生宣更少

  来稿中,整纸书写的作品少,大多是用半生熟的加工色纸书写。因为加工纸不易洇墨,墨色层次差,作品或灰暗或乌黑,不能尽显大字草书的风神。用纯生纸书写的作品那就更少了。

  当代是生宣书写的时代。生纸墨彩千变万化,更能反映笔墨精神,所谓“笔墨当随时代”。

  作为书写者,面对这样一个以生纸书写的时代,用生宣书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我们必须面对它、正视它。其实,任何艺术门类艺术作品的进步,无他法,就是多思考多练习多创作。 五、草法不准,错字漏字的不少

  在作品审读环节发现不少问题,很多作品经不起审读。草法混淆,张冠李戴,漏字掉字,自创草法,文句不通。有些作品错字、漏字竟达到七八处,像“边”写成“还”,“道”写成“送”,“霑”写成“露”,“阔”写成“润”等。

  不少作品写得不错,最后一关却栽在文字审读上,真为这些作者感到可惜。因为,一件作品一经发现有不可原谅的错字或草法错误,当场集体表决,很多作品就这样被刷掉了。

  对此,我们要相互提醒,一是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草法要符合省简规则,强化线形与线质锤炼;二是要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修养,增强作品的内涵与艺术表现。

  从入展的240多件作品来看,基本涵盖了草书的各种书写形态,张挂起来看,当然也不乏比较好的作品。

  学术观察员谈

  评审观察摭谈

  ■王兴国

  从此次草书展投稿及评选结果看,主要有三个特点:

  首先,追求形式感仍是主流。这里所谓“形式感”既包括作品幅式、风格呈现、章法(甚至外观)设计,也包括笔墨效果、线条质量等。线条质量作为一种比较直观的外在形式,在评审中深得评委们关注。我们常言评审中注重的“形式感”,是指除内容题材之外,让人一看就能映入眼帘的这些元素。无论从投稿中的主流取向,还是从评委们关注的重点看,注重“形式感”仍然是主流。

  其次,草书的表现力是打动评委的关键。本次评审第一轮胜出的1100余件作品,总体看都是认真构思、反复打磨,在形式上费尽心思者不少。初选时,或出于“多种风格兼容”的需要,或者出于对一些作品形式感的“一见钟情”,很多章法形式讲究的小字作品容易被初选上。当然,也有很多姿态奔放、气势撼人的大作品被评委一眼就认可而保留下来。第一轮评出后,感觉作品整体偏稳健而略显平庸。第二轮复评后,淘汰了那些过分注重形式感的小作品,草书大字作品的精神面貌一下凸显出来。评委们普遍认为,初选中那些看似形式感较好的作品,很多都经不起仔细推敲。

  基本功是最后胜利的法宝。所谓“基本功”是关于书法创作的全面素养,既包括作品形式的安排,对笔法、章法的驾驭能力,还包括创作内容选择或自作诗文、题款文字表现能力,繁简字运用,字法(草法)的把握能力等,进入终评环节主要是看文字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完整,是否有错漏字。从最后从文本审查情况看有近60件作品被淘汰,很多作品如果单看艺术质量都非常高,但由于文字内容等“硬伤”被拿下,让人非常遗憾。

  从全国第五届草书展投稿的整体来看,当代草书创作队伍还较弱,作者综合修养还较欠缺,作品风格稍嫌单调,地域分布也存在不平衡,创作中多机械复制,小草多,激情四射的大草作品较少,整体创作能力与激情还有待提升。

  从全国第五届草书展看当代

  草书创作探索与审美追求

  ■杨天才

  笔者作为本届草书展评审的学术观察员,深入到评审现场,目睹了入展作品的产生过程。同时,对本次展览评审,以及对当代草书创作探索与审美追求也有一些思考。

  从历史的纬度与时代的经度看当今的书法创作,可以发现当代草书创作正在走向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时期。当代草书创作探索与审美语境拓展,在传统与经典认识上,寻求经典草书神韵与当代草书审美的相融与沟通,并体现出一种具有时代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

  草书所以能成为书法经典中的代表性书体,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原因,就在于它达到了审美风格这一可以向人类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理想境界。因此,当代草书创作不能止步于“死技法”,而是要创造“活生机”,因为创作的冲动是创造草书新的审美境界。如果缺乏文化的滋养,创作就会缺乏活力、不接地气。全国第五届草书展在征稿启事中,就鼓励书法作者植根传统、守正出新,提倡书写反映时代精神的诗词文赋,鼓励原创。这种对创作文本的要求是倡导艺文兼备的学术引领。

  如何体现中国草书的审美与情怀?当代草书创作是以“审美”为核心,还是以“文化”为核心?以“审美”为核心,是以彰显草书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为旨归;以“文化”为核心,则是着眼于草书艺术形态的社会文化的关联性。从文化审美的角度看,中国草书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因此,唯有植根于中华独特的文化土壤,才能形成和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与特色。

  “书为心画”。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看,中国书法注重表现功能,强调抒发性灵与情感。而草书的深刻性在于,它虽然强调艺术和艺术的表现功能,但它表现和抒发的情感绝非一般的情感,而是经过净化和深化,把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引入到草书创作中。这也是草书具备“形而上”审美品格的缘由。草书创作需要有丰富的情感阅历与转化能力。而情感转化是对情感的提炼与升华,需要不断充实书家自身的情感积累和情感净化。

  草书的原创力、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性是书家创造力的标志,也体现了一个书家的艺术创造精神和整体活力。从文艺发展史角度不难发现,文艺原创力高扬的历史阶段,总是那些艺术精品不断泉涌的时期。书法创作的原动力诚然是审美主体精神创造力的外化,但审美创造从来都不是凭空孤立产生的,而是审美主客体交流契合的产物,是创作者植根生活、体察社会,进而加以艺术提炼、提升和想象的结果。

  凡是经典书法作品,个性特征是鲜明的,也是有创造性的。草书创作的原创性,是要善于从艺术史的坐标上找到属于书家自己的风格特点。当代草书创作出新,要在表现形式和笔墨语言上,以极大的热情和充分的勇气,不断地在挖掘整理发挥古人经典上寻求突破,重点在笔墨表现上,尤其字势、结构乃至章法构成上去探索新的审美元素。如果草书创作偏重于改变字的形态,有意安排位置。这种书法创作的方法,虽是继承,但在书法的创新精神上则是一种退化。若仅仅是为形式而形式,为技法而技法,为展览而展览也是不行的。只有根植于鲜活的书法创作实践,向传统经典学习,弘扬草书的恢宏与正大审美精神,自觉探索书法经典语言和新时代审美表现相融合的方式,这样的草书探索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