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3年5月11日至12日,2022“中国书法•年展”面试工作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举行,要求参加面试的作者凭有效身份证件入场,面试开始15分钟后未能到达现场者,
2023年5月11日至12日,2022“中国书法•年展”面试工作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举行,要求参加面试的作者凭有效身份证件入场,面试开始15分钟后未能到达现场者,视为自动放弃入展资格。
考前由一位作者代表面试作者抽取试题,试题分综合素质考试和作品创作两部分,综合素质考试为45分钟,提前完成答题的作者可以交卷并领取创作试题进行创作。面试考核题如下:
2023年5月11日至12日,“中国书法•年展”在河南渑池面试现场。
1
2022“中国书法•年展”面试考核题目
(答案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
1、摩崖:
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刻在山崖石壁上的碑文、经文、佛像、诗赋等。摩崖石刻也被认为是一种专门镇压风水的符咒。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
2、藏头护尾:
原指书写时点画两头藏锋画中,不露痕迹,现指怕把真相全暴露出来。汉·蔡邕《九势》:“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3、内擫外拓:
书法术语。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纵放的笔势。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
4、意断笔连:
指作国画或写毛笔字时,点划虽断,而笔势相连续,叫“笔断意连”或“意到笔不到”。张彦远称张僧繇、吴道子作画:“离披点划,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唐太宗赞王羲之字“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
5、六分半书:
指郑板桥书写的一种书法字体,他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6、布白:
书法术语,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书写时必须因字生势,灵活多变,布白得当,即能使字和字之间产生错落参差而又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对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安排也称“布白”。
7、瘦金书:
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等。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8、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主要指书法中的“捺”笔。字有八法:侧、勒、努、趯 、策、掠、啄、磔,也就是:点、横、竖、钩、仰横、长撇、短撇、捺笔。斜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贵三折而遗毫。”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毫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也就是说逆锋落笔为“一折”,着纸折锋为“二折”,铺豪下行为“三折”。行笔中有起伏的运动,故称“波”。是为“一波三折”。
9、章草:
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章草,是隶书演进到草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
10、籀文:
籀文(书体名称)一般指大篆,字体名称,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大篆狭义上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亦指籀文、遗存石刻石鼓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11、永字八法:
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弩,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12、提按:
书法术语。指运笔的提起按下。
论述题
1.唐太宗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和重要作用
其一,
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并开创了行书勒石的先河。将书法艺术拔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提倡科举制,把书法作为科考的重要内容,升华了书法艺术的地位和价值。在书法理论上, 强调“骨力”、讲究“冲和”之美,指出“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怡,不能专精耳。”并把自己驰骋疆场的作战阅历融入书法,悟出学书也要抓住主要矛盾,作纵深突破的道理。唐太宗利用帝王权威,发掘整理魏晋遗墨集王字而成《圣教序》,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书法学习资料。重视和培养书法人才,弘扬书法文化,为唐代书法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延续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太宗的代表作《晋祠铭》,是第一位用行书刻碑的。
2.宋代书法在书法史的成就和影响
宋代是书法艺术变革创新的时代。面对唐代书法这座艺术高峰,宋人另辟蹊径,突破唐人的樊篱,变“尚法”为“尚意”,走出了一条新路。与唐人的尚法相比,宋人更注重借书法来抒发个人情感,他们挥洒自由,任情适性,因此著名的“宋四家”中,除蔡襄外,其他三个都擅长行草。
蔡襄是唐宋书风过渡时期的书法家。他篆、隶、飞白、草、行各体都比较擅长,楷书端庄沉着,行书飘逸潇洒,既继承了唐代的法度,又透露出宋代尚意的倾向。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匠,他诗、词、文、画、书无不精通,并且几乎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宋代“尚意”的书风是由苏轼确立的,是他提出了“我书意造”的书风变革口号。他的书法丰胰饱满、沉雄浑厚,人称“苏体”,行书最能体现他的“尚意”精神。
苏轼开风气之先,使书法传统中任情适性这一分支开始变为社会审美的主流,出入苏门的黄庭坚和米芾则进一步把“尚意”这个时代主题演绎得酣畅淋漓。黄庭坚的书风与他的诗风相似,风格瘦劲奇险,结构纵横奇崛,可谓白成一家。米芾篆、隶、楷、草、行各体俱工,行草占他现存书法的十分之九,代表了他的最高艺术水平。米芾的书风跌宕多姿,俊逸疏放。
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向来被称为“宋四家”,简称“苏黄米蔡”,他们是宋代书法的代表。另有人认为:“蔡”指蔡京。蔡京的书法气势豪健,痛快淋滴,颇有名气。宋徽宗赵佶在文艺方面也很有天赋,他的书法瘦劲爽利,称为“瘦金体”。
北宋神、哲、徽三朝是宋代书法的鼎盛时期,南宋虽然也有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之类的名家,但他们的才力已经无法与“宋四家”相比了。
宋代对书法史的另一贡献是刻帖的盛行。太宗淳化三年(992)将内府所藏的历代墨迹编为《淳化阁帖》,虽然里面有很多错误,但对于历代书法名迹有着保存推广的作用。此后公私刻帖成为风尚,开了后世“帖字”的先声。
3.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及主要成就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其书法风格方面: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技法方面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典范,追随晋风,倡导古意,在宋代受挫的古法得以恢复,复兴古法,扭转了书法中恣肆求怪的偏执现象,开启了新的发展天地,使经历了南宋一个半世纪沉寂衰颓的书坛,在元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重大作用。
《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赵孟頫的书法是唯美和阴柔美的代表,是书法中的“婉约派”,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在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等。
4.汉碑的各种风格类型和代表作
汉碑即 汉代碑刻。碑文字体以隶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汉碑(包括拓本)流传甚多﹐著名的有《张迁碑》《乙瑛碑》《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根据汉碑的书体特征和风格倾向,汉碑可概括分为以下三类:
一、方拙朴茂,峻抒凌厉:
有《张迁碑》《鲜于璜碑》《建安六年残碑》《衡方碑》《张寿碑》《耿勋碑》《刘熊碑》等。这派汉碑在图式上尚保持着早期汉隶朴拙博大的气象和自然意味,是最能体现汉碑雄强一路的作品,它们没有同期大多汉碑所表现出的精丽典雅、八分披拂的装饰意味,笔法方拙简真,尤见刀意。以《张迁碑》为代表的方笔派汉碑在书史上不仅具有风格类型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书体变革意义。
二、典雅凝整,法度森严:
这一类汉碑根据笔法可分为二类:A:肃括内劲:代表性汉碑有《礼器》《史晨》《乙瑛》《华山庙碑》《娄寿碑》《张景碑》《建宁残碑》《朝侯小子残碑》《李孟初神碑》等。这类作品皆为典型的庙堂正体,因此,刻写具精,八分披拂,装饰意味极浓。在笔法上,这类碑刻在充分吸取汉简笔法的飘逸灵动的基础上,又加以刀法的融摄,从而使线条呈现出刀笔结合所特有的遒劲肃括、内敛潇落的颜致;B:灵动飘逸:这类碑刻有《孔宙碑》《尹宙碑》《韩仁铭》《仓颉庙碑》《孔彪碑》《曹全碑》,这一类碑刻纵逸飞动、笔势开张,左右分驰,极尽其势,“虽规短整齐,一笔不苟,而姿媚却自横溢,此类汉碑直接由简帛书法演化而来,在笔法上充分吸取了汉简的灵动韵致,刀不掩笔,注重笔墨书写意味的传达,这是《孔宙碑》《仓颉庙碑》,与《礼器碑》《史晨碑》最大的不同点。因为庙堂正体,一为典重萧括,一为飘逸灵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二类碑刻对刀笔的不同倚重所致。
三、奇古浑朴,诡谲多变:
这类碑刻有《夏承碑》《礼三公山碑》《鲁峻碑》。此派汉碑气格高古,带篆籀遗意,隶变程度不高,具有强烈的复古顷向。与一般汉碑在书体,笔法方面差别很大。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夏承碑》云:“其字肃中带篆及八分。洪承相为奇怪,真奇怪也。有疑其伪者,然笔致有一股英豪之气,决非后人所能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书“高浑”,并云:“然有芝英、龙凤之势,盖以为中郎书也。吾谓《夏承》自是别体,若近今冬心,板桥之类。以《论语》核之,中非中郎·书也。”在笔法上,这类碑刻崇尚圆笔,极意波发,“凡勒笔、磔笔、擢笔,挑起处极丰肥。”(清万经语)《鲁峻碑》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杨守敬《平碑记》云:“丰腴雄伟,唐明皇、徐季海亦从此出,而肥浓太甚,无此气颧也。”这类碑刻由于追篆籀笔意,存有明显的复古倾向,因而在汉碑中处于非主流地位,影响很小,存数也不多。不过,此类碑刻对唐代隶书及北朝中后期摩崖经体书法却产生较大影响。
汉碑由庶民化的-早期汉隶演变而来,因而,作为庙堂正体的汉碑虽然出于文化功用目的而不得不对其所自出的早期汉隶——简帛、摩崖书法进行图式修正,但它却无法从整体上消除掉早期汉隶所具有的强烈的生命感,整体性力量和气势,由此,简帛、摩崖书法基于审美自由的生命原初力在很大程度仍然支配、影响着汉碑的风格生成,这也是构成汉碑千姿百态,风格类型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史因。
5.颜真卿楷书行书的代表作、在唐代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颜真卿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是唐代名臣,与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精妙绝伦,擅长各种文体独创颜氏楷书,在如今也有很大的影响。颜真卿不仅书法一橛,更是一位忠贞热血的战士,也是一位才华与品德并重的大家,他的一生救苦救难,匡扶正义,至真不渝。颜真卿有一本自己写的书,叫《颜氏家训》。
代表作《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比较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