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黄庭坚行书与通背拳 笔画放逸独特的书法风景

0 2022-02-07 15:12:09

摘要:  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中,米芾和黄庭坚的行书风格是最明显的。行书是实用性字体,比楷书灵活,又比草书易认,故而擅写行书的人一定非常多,而在这里还能写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则是少之又少。米芾行书结体紧密而笔法多变,而黄庭坚则笔画放逸,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景。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中,米芾和黄庭坚的行书风格是最明显的。行书是实用性字体,比楷书灵活,又比草书易认,故而擅写行书的人一定非常多,而在这里还能写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则是少之又少。米芾行书结体紧密而笔法多变,而黄庭坚则笔画放逸,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景。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米芾豪放不羁,而黄庭坚则是潇洒畅快,他的行书给人以通达之感,力量没有执着的固守在体内,而是将其畅快的放出。故而看黄庭坚的行书,每每给人以舒朗大气畅快之感。

这种感觉,和武术中的通背拳何其相似。通背拳又称“通臂拳”,是中国古老的,影响很大的北方拳种,他是取通臂猿猴作为象形,以“两臂相通”的通臂劲而著称。

黄庭坚的畅快,是伴着用笔的松的,他的线条辐射而深远,又并非枯枝硬结,如同通背拳的甩手,产生自然而然的弧线。明代冯班在他的《钝吟杂录》讲述黄庭坚的用笔:“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形容黄庭坚的用笔如同阵云遇到风,说明冯班体会到了黄庭坚笔法的自然松活之处,这更如通背拳要求臂由松肩发出,通过裹肘,以成通臂之势。通背拳首要练肩,让肩膀松软如无骨,功力深厚者,其肩窝可以放一鸡蛋。

而黄庭坚笔画放长而深远,人称“辐射体”。懂得这种用笔,需要有宏观的视野格局,有灵动的笔意,有整体画面的布置。进而笔画纵横有象,潇洒淋漓。

黄庭坚的劲没有米芾那么急促顿挫,而是更加舒展,是长劲,而非短打,笔势始终在围绕一个“通”字。而通背拳,也是“通”字为先。

通背拳名家钟国麟示范通背拳

五行通背拳大师修剑痴,在他的拳谱中说到通背之道:

通背者何也?通即通达之意、贯通之法;背乃人之脊背,动作之则。本由背,背通肩,肩通肘,肘通腕,腕通手掌,手通指;肩背向下通腰,腰通胯,胯通膝,膝通足,足通步,步通身,身通手,身通于眼,眼通心,心通神,神通意,意通胆,胆通气,气通血,血通筋,筋通力。力由背发,根在于足,始由足,贯于背,由背贯于指掌全体,内外贯通一气,法则放长击远,此之谓通背。

看到这一大段的表述,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通背拳对全身整体的协调性有多么高的要求。通达即打破所有的障碍,把所有身体上的障碍关卡都疏通,让劲力可以畅游无阻,所呈现的拳法,则是如鞭子一般有力而灵活。

同样,这段话除了生理上的贯通表述,还有心理上的,武术是一种身心修炼,只有身没有心,是莽撞的,只有心没有身,则只是思考和概念。通就如同是高速枢纽,要让四面八法之力在我这里溶解消化,再顺势出力。

贯通,也是中国文化的学术精神,中国文化讲究“触类旁通”把看起来似乎并不关系的学问都能关联起来,升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去鸟瞰,进而发现一些狭隘的视角无法观测到的细节规律。

黄庭坚的行书,其结体似乎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而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黄庭坚的字,如鹤一般,常常展翅起舞。观其字,也如观看一种舞蹈,双臂伸展,把空间一下子放大了。

看黄庭坚的行书,放长击远,笔势开张,大胆而潇洒。其字亦如通背拳,仿通背猿猴伸臂之能,前空后丰,探肩长臂。屈身蓄护,放长击远。催探抖弹,脆快似鞭。圆径相依,以短卫长。

黄庭坚行书的书写状态,也如同通背拳谱所载一般,脆快如鞭,笔法荡漾如桨,虽然有深远之意,却常用藏锋收之,便如同通背虽然探肩而击人,却也有近身的自我防护。通背拳和黄庭坚行书,充分体现了通达畅远的律动之美。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