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家书法 , 书法家学习创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法资讯 > 艺术评论

品味碑帖的文学趣味 只为更好地读帖

0 2022-05-27 16:00:24

摘要:  品味碑帖的文学趣味,只为更好地“读帖”《泰山刻石》,又称《李斯小篆碑》《封泰山碑》等,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堪称碑铭之祖,后世碑铭都以它为标杆和准则。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曰……“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品味碑帖的文学趣味,只为更好地“读帖”《泰山刻石》,又称《李斯小篆碑》《封泰山碑》等,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堪称碑铭之祖,后世碑铭都以它为标杆和准则。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曰……“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史记》中有此刻石全文,可依据此文补全如今拓本的遗缺字。

秦始皇刻辞后又有秦二世时期所刻的诏书。之前文章我们说过,凡是秦始皇的刻石,他儿子秦二世务必在后面加一篇诏书以显摆自己。

据宋刘跂《学易集·泰山秦篆谱序》记载:“其石埋植土中,高不过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广狭皆不等,因其自然不加磨砻。…盖四面周围悉有刻字,总二十二行,行十二字,字从西南起,以北、东、南为次。西面六行,北面三行,东面六行,南面七行。其末有‘制曰可’三字,复转在西南棱上。”

《泰山刻石》最初立石之地,据说是在泰山岱顶无字碑南下约18米的去封号碑亭处,大明朝正德五年(1510)以前,刻石还在原址。嘉靖以后,就被移置到碧霞祠西墙外的玉女池旁,嵌于“斯碑岩”上。此后原石逐渐残坏,还屡次迁移,民国时候被移于岱庙东御座院内,新中国成立后就地嵌于亭内保护至今。

现存《泰山刻石》拓本,以明人无锡安国收藏的宋拓二本为最早。一本165字,于1940年被日本人中村不折买走,另一本存53字,也在日本。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物兴趣太大了,很多国宝都在日本。

前后两次的刻石,据说都是丞相李斯所写。《泰山刻石》是现存秦代篆书的重要代表作。

宋刘跂《泰山秦篆谱序》云:“李斯小篆,古今所师。”

明查志隆《岱史》云:“秦虽无道,然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

清宋思仁《泰山述记》云:“夫李斯小篆为八分之祖,斯不义不足论,而碑实为可宝,能继周之石鼓、鼎铭,为汉金石刻之前步焉。”

《泰山刻石》原文

泰山刻石原文共222字,其中始皇功德铭文144字,二世诏书78字,均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刻辞】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从臣思迹,本原事业,袛诵功德。

治道运行,者产得宜,皆有法式。

大义著明,陲于后嗣,顺承勿革。

皇帝躬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

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侮。

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

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昆嗣。

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秦二世诏书】

二世诏书: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制曰:“可”。

大白话译文

【秦始皇刻辞】

皇帝即位君临天下,订立了国家制度,申明了国家法令,使臣民们都能严格守法。

在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下首次归为一统,四方没有不臣服的。

皇帝亲自巡视远方的黎民百姓,登临这座泰山,遍览了东方的边境。

随从的大臣们追忆往事,回想国家统一的经历,恭敬地颂扬皇帝的丰功伟绩。

治国的方针得以施行,各种生产生活安排得当,一切都合乎国家的法度。

这种鲜明、正确的政治主张,要传于后代子孙,永世承继不能改变。

皇帝亲自听取政事,虽然已经平定了天下,但对于国政仍毫不懈怠。

他每日早起晚睡,从长远的利益考虑国家的建设,特别重视对臣民的教导。

广泛地宣扬他的治国思想,使远近臣民都能够领会,都能按照他的政策法令行事。

尊卑贵贱等级分明,男尊女卑,各守其本分,谨慎地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

明显划分内外职事,毫不混杂,要将此延续到子孙后代。

皇帝的教化影响深远,后人要遵循他的教化和遗诏,永远继承遵守这重要的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