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博物馆、美术馆的开放和展览艺术的兴起和普及,看展对于当代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便捷而普遍的存在。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不少人乐此不疲地穿梭于全国各类层出更迭的书展中,不亦乐乎。从欣赏水平来讲,如果给这些人分个类,大致逃不过如下四种。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随着博物馆、美术馆的开放和展览艺术的兴起和普及,看展对于当代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便捷而普遍的存在。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不少人乐此不疲地穿梭于全国各类层出更迭的书展中,不亦乐乎。从欣赏水平来讲,如果给这些人分个类,大致逃不过如下四种。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一)瞎凑热闹型
这类人毫不客气地说就是书法的门外汉,对书法艺术停留在浅薄的认知层面,只因是中国人,认得汉字而已,还美其名曰“为陶冶情操耳”。
(二)一知半解型
这类观者通常较为低调,游离于书法大门,一只脚在门外,一只脚在门内。他们具备一些书法通识性的知识,能看得懂些个笔力、墨法、行气、章法,谦虚地称自己为“学习观摩耳”。
(三)似懂非懂型
这类人是展览中的活跃分子,具有一定的书法临摹或创作水平,傲视他人作品,嬉笑怒骂耳。
(四)真才实学型
这类为书法界里的精英佼佼者,他们通常或沉默不言,毋自观赏,沉浸在与古人神会的世界里。你若问他,他便与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
其实正如看展需要门票,参会需要通行证一样,书法的殿堂,灿烂辉煌,同样是具有路径和门槛的。那么这篇关于书法欣赏的文章,也许就是你开启书法世界的钥匙。
一、欣赏步骤与方法
通常来讲,书法欣赏遵从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步骤与方法。
1、第一视觉印象的外形式。
对于书法作品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作品的书体、幅式、墨色、材质、文字等外在形式。首先是对于书体的判断,这是最基本的。其次是幅式,或者称为章法的外形式,包括尺牍、条幅、对联、扇面、条屏、匾额等。再就是墨色的枯、湿、浓、淡、干等变化,以及材质和文字等辅助性的最容易看到的视觉部分。
2、行间关系与字间关系。
行间关系是指行与行之间的疏密,连贯性强,是字间笔迹的呼应,行气表现得含蓄,则是字间笔意的呼应。字间关系是指字与字之间的大小、长短、正斜、纵横等的对比。
3、字法的欣赏。
这包括单字偏旁组合的多样与统一,单字结构的聚与散、疏与密、正与斜、大与小、长与短、黑与白、虚与实等,每一种组合与处理方式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
4、笔法的欣赏。
欣赏笔法,就是观察和体会由不同出锋角度、用笔方法所形成的点画与线条丰富的表现形态,这是书法的核心部分。
5、风格的欣赏。这就需要观者结合一定的书法知识,将所见的书法作品同书法史中的作品以及曾经所见到的作品的风格进行对比。将风格相近的或是风格面貌相差较大的作品进行归类与比较,是常用的风格欣赏的方法。
6、人文探究性欣赏。在综合以上五步的基础之上,对所欣赏作品的时代背景史料,书家的学书经历、师承关系、创作心理、书学理念、审美趋向、艺术追求等进行研究,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书家所要表达的书法意蕴。
二、欣赏层次
1、“观”——传统传承
常言道“你站的高度,决定你看到的风景。”这句话可应用于所有的知识性学科。对于书法欣赏而言,最基础的层次就是“观其传承”,观察这件作品对于书法历史上传统的传承性,达到了何种程度的掌握,当然这种欣赏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书法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和完成的。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就在于它具有一套独特、完善且成体系的艺术语言,而这也是书法欣赏的基础层次。
2、“品”——势态
蔡邕讲“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形势的形成是从宇宙本体中获得的美的客观规定,因而好的书法作品,落笔结字都具有“神妙”的形式美特征,需要我们在书写中体会,在生活中感悟。
3、“悟”——精神表现
虞世南说“妙非毫端之妙,必再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书法中主观精神方面的神彩与玄妙难求的神,都需要用心去体悟。
这个精神层面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书者的思考、感情、人格气质等。
赏“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悟的是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旷达,和对时间和生命如白驹过隙般倏忽短暂的喟叹。
赏“天下第二行书”的《祭姪文稿》,悟的是颜真卿细腻且挚诚的感情推移。我们看,最初的几行的情绪还是较为平静的,越往后越波动,字的跳跃性也就越强,到最后一行,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
赏“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悟的是苏轼在人生困顿失意下,对于生命价值质疑、追寻与思考的体悟、超脱与释怀。我想最好的书法作品,就是书者的书法经验与精神表现的契合。欣赏书法,其实就是体悟书家所传达的心境与精神状态。
三、欣赏原则
1、整体统摄
庄子讲“通天下一气耳”,这种思想滋养着书法艺术,需要观者从书法作品的整体去进行统摄性的欣赏,而非拘泥于一横一竖、一点一画的准确与否。王羲之论书曾言:“倘一点失所,如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也”,这是从精准临摹角度来看的。其实换个角度考虑,这也是欣赏层面的问题。你只有高屋建瓴地进行统摄性的欣赏,才能从整体的角度看出一个字的一点一画之失,才能感受到笔意是否连贯、行间的疏密荡漾、气息的贯通。
2、文质相宜
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之争,向来是文艺讨论的焦点。伴随着文人群体对书法的参与,书法渐成为诗书画印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兰亭序》的清雅飘逸与文章内容若合一契。郑燮的《松竹图》,松竹节节屹立而上,与刚健有力的笔调相得益彰。画的意境氛围,诗的格调气象,印的寓意雅趣,都是我们进行书法欣赏的重要参照。
3、生生为易
我认为书法最重要的欣赏原则或可称之为境界,就是进入到书法的运动的生动状态里去。因为每一件书法作品,都仿佛充实着血脉,贯通着气脉,是一个浩荡流行又生机勃发的生命世界。
一方面,书法是“体万物以成形”的,从对生生不息的自然界获得比拟对象和艺术灵感。如卫夫人讲“一如千里阵云。丶如高峰坠石。丿如陆断犀象。丨如万岁枯藤”,都是对自然生命世界中自然现象的比附。另一方面,是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再现。王僧虔言“书之妙道,神彩为上。”
书法欣赏,赏的就是书法的神彩,就是通过文字符号间接地表现出万千物象最动人的生命特征。
四、欣赏误区
1、一味求“像”
相信每一个书法人都有过这样的实践经验,当你想要完全准确临摹的时候,你就会表现的很拘束。当你真正进去到运动的状态里的时候,字的细节,结构就不可能一模一样。其实我们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就是看他是否表达出了所学书家最精彩、动人、出神的那部分,就如锺繇尚“质”、王羲之尚“逸”,而并不是把所有微妙的动作全部做出,毕竟书法不是“描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一味“工整妍美”
“平和雅逸”、“婉丽媚”、“疏放妍妙”是书法妍美一路的风格,但妍美过度,线条就显得流、飘、无骨、乏力,这是中国书法的大忌。尽管这种风格更符合一般人的审美习惯,更易于被接受,但这并不是书法的全貌。
“雄强”、“浑厚”、“茂密”、“峻劲”、“龙威虎振”、“剑拔弩张”、“清刚”的阳刚之美的书风为历代所推重。我们在欣赏时,要拓宽审美视野和审美元素的多元化,而不可取书法之一隅,而失书法之全貌。
3、一味“造势”
蔡邕《九势》中讲“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但书法的“势”是在自然书写状态下的笔势、气势、笔意的承接连贯,而不是刻意做出来的。社会上有许多“江湖书法”,声势浩大,或又跑又唱又叫又跳的,或边吼边写,声嘶力竭,或一笔成龙、一笔成虎、寿字写成猴子,只叫人眼花缭乱。懂书法的人,都对此嗤之以鼻,腔调虽大,但毫无艺术价值。
尽管虞世南讲“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但若我们遵循基本的欣赏方法、通用方法和简单步骤,避免常见的误区,以此为钥匙,定可打开浩瀚书学的大门,渐入书法之佳境。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