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源于它本身的艺术内涵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书法作为一项艺术创作,应该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像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神作,就是因为他们的字有一种公认的价值,大家都觉得它赏心悦目,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而现在书法界大行其道的丑书,却背离了大众的审美观,成了媚俗之作。
阅读全文>>
米芾是北宋大书法家,书法笔法非常精妙。现在很多王羲之的“真迹”,基本都是米芾写的,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足可见米芾的书法用笔多么的高超。于是后人都想把米芾的书法笔法学到手,那米芾真正的书法笔法是什么?“八面出锋”估计是米芾书法的笔法之一,怎么用?各个时代的书法家也是众说纷纭,没个确切说法。
阅读全文>>
虽然很多时候在练书法,也经常写写关于书法方面的评论性文章,但我一直没有认为我就是一个在书法行业混迹的人,甚至很多时候,都会对朋友们说,我从来不混迹书画圈,因为这个圈子目前根本不适合我。
阅读全文>>
在一次培训班上,《书法》杂志执行主编胡传海应邀为学员授课,讲座为《书法20句》。讲座畅论古今,案例鲜活生动,娓娓道来,轻松俏皮,会场安静异常,又时时迸发掌声。这20句集中显示其丰富阅历和智慧,既见这位书坛杂家的修养,又见其对同道后学的真诚。于不经意间,道出了书坛的“喻世明言”。
阅读全文>>
这些年,有不少媒体报道称,某书法家历时多年手抄完成四大名著,某书法家手书五万个“寿”字献礼北京奥运会,这些作品往往从形式上以惊人的“量”来掩饰其真实的水平上的不足,实则哗众取宠。这些作者往往有充足的时间,以退休老人居多。就其书艺的真实水平而言,远远不能称其为家。既然有充足的时间,不云切实地研究如何提高书艺,只是从形式上以多充好,还打着“为奥运献礼”之类的名义,实际上毫无意义。
阅读全文>>
应该说碑的点画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刻工刀法程式而形成的,而非笔法产生。与墨迹书法实相悬隔。碑上的天趣许多是外力导致的,如风蚀、水浸,而并非“真天趣”。对于碑法(主要指篆、隶、北碑),我曾经总结六个字:“涩而畅,毛而润。”概括了毛笔在纸上表现碑法的效果,通过实践比较,你可以发现这种笔法较之于帖派行草、楷书的笔法真是非常简单,并没有像清人说得那样玄。
阅读全文>>
其实,书法家光靠整天地写是写不出来的,还要靠什么?要靠你的文化修养与心境的历练:养精蓄锐,引而待发;敛气凝神,心无旁骛;空而不空,海纳百川;神游八极,天人合一。如果达到如此境界,也就达到了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物以游心”的理想境界。书者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则能表达自如,行笔有度,心手双畅。如将军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也可做到呼之则出、令行禁止。
阅读全文>>
章草的形成是草书艺术成熟时期的开端,章草的主要特征是保留隶书波磔,字形方扁端正,字字独立,偶用连笔牵引,简化了隶书结构,但笔画清晰,断多连少,正像张怀瓘所说"字字区别",不过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发展也含有了草书连绵等因素。
阅读全文>>
这方《郭虚己墓志铭》1997年出土于中国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镇,如今,收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墓志高160.5厘米,宽105厘米,为青石质地,盖顶刻有,唐故工部尚书曾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16个字。
阅读全文>>
为人处事之中对分寸的把握可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此我想到书法的分寸问题,并用分寸而引深到对书法艺术标准的探索。古人把历史上那么多优秀的书法家按水平造诣分成三六九等,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评判标准。现代人喜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艺术一下子失去了标准,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在书法学习创作中所应该追求的高境界是什么?真的没有答案吗?于是我想到了用书法的分寸来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规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