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习书法的朋友可能都听过一句话“功夫在书外”,是指书法的功夫不仅仅是笔墨技巧,更合学养素质,人文关怀息息相关。这种功夫非在书法中获得,而和读书阅历思维心态密切相连。由此,书法便有两套功夫。一套是“字内功夫”,一套是“字外功夫”。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学习书法的朋友可能都听过一句话“功夫在书外”,是指书法的功夫不仅仅是笔墨技巧,更合学养素质,人文关怀息息相关。这种功夫非在书法中获得,而和读书阅历思维心态密切相连。由此,书法便有两套功夫。一套是“字内功夫”,一套是“字外功夫”。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集大家书法”!
的确,看古代书家之经典作品,其气韵风度绝不仅仅是单单靠修习书技而得。古代并无专业之书家,多是文人政客,其胸襟气度见识本身就异于常人,故而书法之经典作品往往有很大的美学价值。专攻抄经的经生,在古代是不入讨论书艺之范畴的。
而今书写方式已然大大变化,当今书法的审美认识,多还是以技术挥洒形态美观规矩为主流。由此,便在审美上有了一定的混淆。大部分人靠“字内功夫”则已足以获得赞誉了。
“功夫在书外”表达的意思,是书法只是表达人的精神状态的一个端口。这个端口当然也需要学习,但是更全息的立体的信息则是人在别处的积累。故而,书法体现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的书法能力,更体现了这个人的才情和学养。
书法的技术可以在书法中获得,而书法作品体现的雅俗则和人的读书学养有关,书法中的格局视野则和人的阅历挂钩。
现代书法家林散之先生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这里林先生提到了“读书多则更改气质”“游历广则眼界明”即所谓的“雅”多是在学养气质和格局视野上的不同。
林先生又说:“艺术创作除了读书及前人作品外,还要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它的篇幅无限,每天都在延长、拓深。”
“功夫在书外”这句话其实是改编的,原句是来自陆游的《示子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但是所表达的内涵意义是一致的。其实所有的艺术都是一样,都是一部分来自艺术的锤炼,更多的则是来自读书和阅历。
陆游在这首诗中最后一句发出感慨,就是诗写的好坏和诗本身关系不大,从格局视野和学养的角度,更需要在诗外去拓宽。我们会发现,好的诗词并不在诗句上,而是诗句后面的精神力量。
比如观曹操的《短歌行》,其格局气魄,细腻情感,神韵天成。这才是真诗人,而非搬弄文字之巧匠。其中体现了诗人对政治历史乃至自然万物的观感和心路。其视角是宏观的,格局是博大的,而文字又非常细腻,绝无粗浅之匪气。
可见,曹操的诗外功夫和诗内功夫都是极好的。
马一浮先生说:“诗,第一要胸襟大,第二要魄力厚,第三要格律细,第四要神韵高,四者备,乃足名诗。古来诗人具此者亦不多,盖诗之外大有事在。无一字无来历,亦非畜养厚,自然流出,不能到此境界,非可强为也。世俗人能凑一二浅薄语,便自命诗人,此实恶道。”
由此可见,诗在过去是多么神圣之物,没有人敢轻易说自己是诗人,因为诗的好坏更多的是人的境界,而非诗的功夫。所有的艺术都是如此。功夫在艺外,艺术只是人之境界的外表出口而已。
若是把出口当做全部,只是“用心”去打磨出口的精彩,都是误会。在技术基础过关后,更关心的应该是如何塑造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继续执着于打磨艺术的技术,成为艺匠。古人在艺术评价中的“匠”是贬义词,其缺乏的就是技术之后的素养和精神力量。
日本作家江川澜在《夏目漱石的百合》 中说:“吾之厌者有三,诗人之诗,书法家之书法及料理人之料理。”,他所说的即是仅仅停留在艺术本业里的执着者,他们的艺术大多技术有余而缺少格局和素养。
真正懂诗的,是将生活之体验浇灌在诗句里;真正懂书法的,也是将生活之智慧浸淫在笔墨中;真正的料理人,是将生活之情感融入每一道菜中。人们若非只为远离饥饿,所吃的又岂是仅仅的菜饭?
古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有这层意思所在。以诗人而定位和限定,往往其眼界仅仅在于诗词,而诗词之功夫却在诗外,这反而是一个重大的缺失。曹操的诗人之名后人赋予的,在当时他决然不会用“诗人”来限定自己。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