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非常喜欢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但又感觉无从下手,我对颜体楷书研习较少,曾参照何绍基行书来临习颜体行书,可效果不好,无法深入。应该有颜楷的底子,还是要有行书技法的准备方能学好颜行?请老师指点迷津!
请问老师,张迁碑和礼器碑的线质用篆书怎样表述,可不可以理解为它们是篆书线条两极分化的体现,它们在用篆书线质表述时应注意些什么?又有哪些内在的联系?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答:在隶书里面,张迁和礼器是分属两种典型不同的风格,礼器是东汉隶书即八分书的典型代表,也是隶书标准的那一种形体状态,张迁碑是以方正为主的这种从隶书向楷书发展的已有端倪的,这样一个弱化横向取势到方正挺阔朴厚的这样一种风格定位,所以说它们在线质的运用上就截然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表现在张迁是朴、厚、凝、重,礼器是精、紧,它是质、厚,但是精紧精丽的这种线型,礼器的整体风神是具有庙堂之气,端庄、正气格局,应该说是具有庙堂之气,张迁呢?朴厚、朴茂、方正,它在字内的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矛盾冲突显得比较多,整体错动、横向取势内在的这种比较多,所以它对线的要求呢,要朴厚,凝重,有足够的摩擦,其实隶书都是篆书线形的另外一种存在,在篆书里面,张迁碑的更接近于像大盂鼎这样一种线形,大盂鼎朴厚、摩擦的这种线。而礼器碑更接近虢季子白盘这种线形,精紧、圆润、内含、中含这样一种线,它们并不是一个什么,而是两种风格所需要的线的语言不同而出现的这种取向。
Q2
请问老师,清代书法被人都学遍了,如何绍基,如赵之谦等等,但我发现学沈曾植的人不多,沈是开宗立派的大师,是他的字难学?还是被人关注的不够?沈曾植的字可以学吗?
答:清代的书法,应该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亮点,确确实实由于碑学的兴起,在书法史上算是在帖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里边当然有赵之谦、何绍基,还有沈曾植、康有为,这些应该说都是在碑学和帖学结合的基础上有了自己新的面貌和个人风格,可以说在审美上开拓了新的境界。但是我们作为取法呢,我觉得取法的时候还是有所选择,我的理解就我们在技术层面上取法有三个层次:初级的、中级的和高级的。初级的取法是基础法、基本法,这个是必须以”二王"的技术系统作为基础训练的,这个是基础法,行草书的基本技术和基础技术;第二个层面的就是古人在运用这些基础技术如何形成个人风格的这些取法,这个取法应该是中级阶段的,直接把一些技术转换成一件成熟的作品,流畅的作品,完整的作品。第三个取法就应该是在个人独特的技术系统的这种开拓上,运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东西,开辟、树立自己个性化艺术风貌的这种取法,应该说对沈曾植、对赵之谦、对何绍基都是同等意义的,包括董其昌、王铎、张瑞图这些人的取法,也都是这个意义层面的取法,形成个人风格的这些,通过师其迹而师其心。
在清代沈曾植是一个有创意的书家,但是我们在取法的时候,对我们前期的储备可能要求比较高,所以说,请大家在取法沈曾植的时候,还是要深入地思考,通过深入地思考、分析,才能知道沈曾植在形成自己艺术风貌上做了哪些技术性的开拓和境界上的开拓,而不是简单地去写个沈曾植的面貌。Q3
我非常喜欢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但又感觉无从下手,我对颜体楷书研习较少,曾参照何绍基行书来临习颜体行书,可效果不好,无法深入。应该有颜楷的底子,还是要有行书技法的准备方能学好颜行?请老师指点迷津!
答:颜真卿的行书应该说是中国书法行书体系里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技术系统,实际上他这个技术系统也是从二王技术系统里面生发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呢?颜真卿的书法是引篆籀入书,也就是说他的行笔过程中是以绞裹的运用,绞转的运用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他不是单纯的、简单的提按、反转来实现毛笔的节奏变化和那种断连、映带、牵丝、转换的。所以说,在学习颜真卿行书过程中,你还是要建立在对篆隶书的技术体系上,建立在对篆书绞裹、绞转和平铺的这种小篆线形、大篆线形的基础上的,还要建立在对二王行书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因此说学习颜真卿这种技术体系,得有足够的前期技术准备,还要通过对颜真卿墨迹的学习,《祭侄稿》和《争座位帖》其实是一个技术系统,但是《争座位帖》是刻帖,《祭侄稿》是墨迹,那么我们在学习刻帖的时候能够以墨迹作为参照,那将会作为我们非常好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