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字随书家情绪起伏,是书家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作品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阅读全文>>
在长期致力于书法临池与创作的过程中,我对于当代中国书坛出现的流行书风现象有一些较深入的思考。对于什么是书法的创新原来我很肯定,曾经不自信过,但现在我已经不再困惑。那是因为我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书法家缺乏独立思考的原创性。既如此,那又是什么样的一股力量将中国的书法家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夺走了呢?
阅读全文>>
宋徽宗的瘦金体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当然,其中宋徽宗创造的心路历程肯定他自己知道,我们是猜想不出来的。但是在其法度上和经历上是可以略窥一二。比如宋徽宗的取法,有人说过他学薛,黄,褚。就其用笔而言,以二薛和褚遂良为宗,出于变化。结字开张,紧凑之处,学黄庭坚。
阅读全文>>
王羲之的书法,未必是最漂亮的,但是一定是诸多方面来看,最值得学习的范本。书法的发展,在形体上是有表现出来的,每个朝代都有“时风”,而且都俘获了一票粉丝。王羲之的字,其实就外形来说,不是最漂亮的。因为后世大书法家们都学王羲之,都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对字形加以处理,变得更美观,更丰富。但是为何,王羲之是书圣呢?我认为是在于王羲之对书法“审美”的思想意识超前。
阅读全文>>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唐文宗李昂敕令集王羲之书,将此经镌刻上石,大和六年(832年)立于陕西西安兴唐寺,然该碑石久佚,只有少量拓本。此版《集王羲之行书金刚经》,以宋拓本王字为基础,参考《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兰亭序》等帖,重新整编。
阅读全文>>
王阳明虽然是明代的心学家和哲学家,但他的书法也属一流。因为王阳明的思想、心学和哲学贡献要大于他的书法,所以人们一般不愿意把王阳明称作是书法家。然而,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他的书法何以能写到如此之程度,令人赞叹不已。他究竟用了哪些方法?本文对此再次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阅读全文>>
李双阳: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两届书法兰亭奖获得者,擅长草书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主办有草书书法培训班,主要是面向国展书法的培训。前几年,随着李双阳在书坛上不断获奖,名气逐渐增大。他的草书主要取法于唐代草书名家怀素。
阅读全文>>
历史上,大凡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有着他过人的能力而立足于书坛之上。如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就是一位对书法极其热爱的,他虽不像苏东坡、黄庭坚那样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但米芾一门心思地不懈于官位,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书法、绘画之上,最终成为书画大家。
阅读全文>>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一生善书,并有很多书论观点。在谈到书法的质感问题时,评价了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他是这样说的:“柳公权《谢紫丝靸鞋帖》,笔势往来如用铁丝纠缠,诚得古人用笔意。《道林岳麓寺诗》,字势如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巧太深耳。少令巧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
阅读全文>>
提起明代的书法家,人们可能会想起更多的人,例如董其昌、解缙、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人,以及后来的王铎、王宠等人,这是耳熟能详的。但如果说王阳明也是书法家中的其中之一,可能会有人不会赞成,大都认为他是哲学家、思想家,和书法家联系起来关系不大。其实,大凡了解王阳明的人,可能就要对他的全部都要知道一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会有这样的看法了。
阅读全文>>